近日,筆者下鄉走訪精準扶貧幫扶對象,一位老大爺拿出“一卡通”對我說:“麻煩你幫我查一下,我年滿60歲的養老保險,為什么過了兩年錢還沒到賬?”事后,我向該村村干部詢問有關情況,得到的答復是,由于該戶申報養老保險時,缺了戶口本復印件,材料被縣農保局退了回來。當時,村干部因為村里“事忙”,沒有及時通知該戶補齊材料重新申報,于是這件事就這么耽擱了。
因為“事忙”就把群眾的事情拋之腦后,因為“事多”就把群眾的事耽擱了。可能有人會說,基層干部每天有那么多工作要做,那么多問題要處理,多多少少會忘記一些事,這很正常。可是,在大與小面前,群眾的事都是大事;在急與緩面前,群眾的事都是急事。已經年滿60周歲,過了兩年養老保險還沒到賬,若不是群眾問起,恐怕這位村干部永遠都不會想起這件事。
在追求速成的社會背景下,我們的一些黨員干部多的是“貪多求快”的急功近利,少了些“做精做美”的工匠精神;多的是“三五年改天換地”的口頭文章,少了些“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扎實功夫……須知,惟有破除這些“新衙門作風”,拿出“一抓到底”的魄力,把大事難事辦穩妥,把小事易事做精致,才對得起入黨時的誓詞和初心。
“士不言政,則失其天下之責。”黨員干部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制定者、執行者,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使命。黨和人民把權力交給黨員干部,交的是信任更是責任。不管職位高低、權力大小,都應該盡職盡責。若是握著公權、占著位子,不僅會錯失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發展機遇,更會影響黨和政府的公信力,進而喪失群眾的信任、信心和信賴。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廣大黨員干部面對群眾工作時,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使命感,讓一抓到底成為一種追求、一種自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一以貫之的工作作風。把為群眾辦實事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經常深入基層走訪群眾,準確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難,及時為群眾排憂解難,做群眾的貼心人。同時,立足工作崗位,認真履職盡責,突出重點、鍥而不舍,只爭朝夕、腳踏實地,自我加壓、領導帶頭,比照實際找出差距,把精神狀態、思想水平、工作作風切實轉變過來,進一步激發主觀能動性。
當然,對類似的新衙門作風,監督問責必不可少。要高舉問責之“劍”,對那些為官不為者,“輕”則開展批評教育、書面檢查,“重”則“打板子”“挪位子”,直至“摘帽子”,以強大的問責體系倒逼黨員干部在其位謀其政、在其崗擔其責。其實,多出實招、少跨虛步,好多事情也許并不那么難辦。
(瀘州市合江縣經濟和商務局 花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