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芳喂養生豬2頭,獎勵400元,喂養土雞44只,獎勵200元,喂養鴨子22只,獎勵100元,合計700元,梁如貴獎勵900元,梁福英獎勵1000元……”近日,在四川省合江縣白沙鎮忠孝村2017年上半年貧困戶產業發展獎勵會上,該村47戶貧困戶獲得了19200元的產業獎勵基金。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幫助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四川省合江縣白沙鎮結合自身實際,改變原有幫扶方式,堅持教育引導為主,注重對貧困戶扶志、扶智,重點在產業發展上幫忙找路子、出點子。經過與幫扶部門協調溝通,設立產業發展獎勵基金,制定獎勵政策,實行“以獎代補”,充分調動貧困戶的積極性,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
習總書記曾經指出:“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這樣看來,貧困戶群眾自身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得到激發,他們想要脫貧的愿望強烈,這對他們擺脫貧困作用毋容置疑。而過去地方政府對貧困戶群眾大都實施的是補助政策,貧困戶群眾不管有沒有發展產業,付出勞動沒有,都有一定數目的政策補助,這客觀上助長了一些貧困戶要我脫貧的思想。一些貧困戶群眾更是產生我是貧困戶,享受政策理所當然的等靠要思想。
脫貧是誰的事?是貧困戶的事,是政府的事,是全社會的事,但歸根結底,還是貧困戶自己的事。只有每一個貧困戶自身認識到脫貧致富的重要性,愿意通過辛勤的勞動,換來美好的生活,脫貧攻堅才可能取得實效。基層政府改變對貧困戶群眾的幫扶方式,變過去大鍋飯式的補助政策為“以獎代補”,你只要在政府的幫扶下,切實發展起來產業,政府就給你獎勵,而如果你一事無成,躺著等政府來幫扶,那么你就沒有獎勵。這樣打破了扶貧資金使用的大鍋飯模式,才可能換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加速度。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之所向,金石為開,誰能御之?”從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志向的重要性。“以獎代補”是一種“獎勤”制度,有助于貧困戶群眾樹立脫貧致富的遠大理想和志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你追我趕,創造出脫貧致富的加速度,讓他們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實施“以獎代補”政策后,獎勵資金是動態的,貧困戶群眾越勤勞,產業發展得越多,發展得越好,獎勵資金也就越多,這對貧困戶群眾行動起來,埋頭發展產業,埋頭勤勞致富,肯定是大有益處的;對換來脫貧致富加速度,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簡陽市禾豐初級中學 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