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藝螣,中共黨員,工商銀行四川省分行個人金融業務部高級經理。2015年9月,他響應號召、主動請纓,來到了距成都600多公里的四川達州萬源市茶埡鄉老洼坪村,當上了“第一書記”。就任“第一書記”后,他牢記作為扶貧干部的責任使命,迅速調整心態、轉變角色,撲下身子、致力扶貧,在老洼坪村的脫貧攻堅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常藝螣剛到老洼坪村時,村民們質疑,斯斯文文的一個白面書生,哪是來扶貧的?面對群眾的質疑,他選擇讓行動“說話”。為了盡快摸清村里的情況,他堅持“白+黑”“5+2”地干,白天走家串戶后,晚上還要做資料、搞臺賬,制定幫扶方案。僅一個月,他就走訪了全村11個村民小組300多戶家庭。由于經常頭頂烈日深入群眾,精準識貧,精準幫扶,常藝螣也被太陽曬黑了,成為群眾眼中可愛的“黑臉書記”。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弊鳛橐粋€扶貧干部,要確保幫扶有實效,就應該多走,既要走到群眾院壩頭,和群眾同坐小板凳,同喝大碗茶,一起交心談心;也要走到群眾的田間地頭,和群眾一起勞動,一起說發展、談產業,要在和群眾交心談心過程中對群眾扶智和扶志,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確保精準幫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要走遍幫扶貧困地區的山山水水,才能根據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為貧困戶群眾精準制訂產業規劃發展藍圖,日曬雨淋自然是家常便飯,變黑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貧困地區的群眾,他們長期生活在貧困當中,他們肯定最盼望的就是小康社會的美好生活,作為一個扶貧干部,就應該義不容辭地為貧困戶群眾的脫貧致富努力。常藝螣在駐村幫扶期間,僅用時7個月時間,就幫助了18戶貧困戶異地搬遷。為解決村里“吃水難”問題,常藝螣和其他黨員立下軍令狀,分頭帶領村民找水源、修水池、安水管,經過40多天的奮戰,建好了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安裝下戶水管42公里,白花花的自來水流進了家家戶戶。此外他還為老洼坪村硬化了村公路、維修了天坑涵洞、安裝了廣電網絡等等,這一切實事,都是他用自己臉的“黑”換來的。
“一不等二不看,兩橫一豎就是干”。在常藝螣的帶動下,老洼坪村從一個“十年九災無收成,苞谷饃饃脹死人”的貧窮山村,蛻變為生態養殖、特色種植、鄉村旅游等致富產業逐步發展起來的美麗鄉村,現在該村成立農業公司2家、專業合作社5家、家庭農場5個、農家樂3家,村民務工就業人數達500余人,廣大貧困戶群眾脫貧致富是指日可待。
“白面書生”精準幫扶群眾,成了“黑臉書記”,這折射了其長期工作生活在農村,長期和農村群眾一起日曬雨淋,一起用雙手干出農村新天地的現實。
(四川省簡陽市禾豐初級中學 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