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省浦江縣牢牢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從源頭做好信訪工作”這一指示,建立“縣級領導開門接訪、鄉級領導隨時接訪、村級干部上門走訪”機制,推動領導干部下訪接訪工作成為常態,同時形成“簡單信訪馬上辦、一般信訪快速辦、疑難信訪監督辦”的工作辦理機制,推動信訪總量持續下降,連續實現初次信訪事項辦理“清零”。
提起“信訪”或“上訪”,就好像和“維穩”聯系起來了,因為在基層一些地方,領導干部總把“上訪”看成不穩定的因素,故而形成了一種“定勢”,就是看“上訪”情況,并以此來判斷一個地方的“穩定”程度。在一些稍顯偏遠的地方,甚至將對“上訪”人員的阻止當做是“維穩”工作的主要內容,一聽說治下有人“上訪”,便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控制,有的還因此生出些事端來。這樣一來,本來是想阻止“上訪”,維護“穩定”,結果事與愿違,反倒弄得地方“不穩定”了。
“有三分閑,且種汝地;無七分屈,莫入吾門。”這是古代某官員寫來告誡老百姓的對聯。這從理論上講似乎是不合法度的,但所言就是事實,稍有點委屈就去“上訪”“打官司”,一般百姓是耗不起的。因此,那些老“上訪”們,并不是“吃飽了撐著”沒事干,多數都是認為自己有了“七分屈”的。不管上訪戶是否在理,起碼是自己覺得在理呀!這就需要地方領導干部的疏導,而不是“堵截”。自然界中的流水就是例子,流不出去了,只能開渠引水,如果一味堵截,那將不可收拾。
那么,怎樣才能搞好“疏導”工作,有效減少群眾的“上訪”呢?浙江省浦江縣就開出了“良方”——“多下訪”。因為從工作理念上看,上訪的實質是為了維護權益,這是維護穩定的基礎??梢姡沟胤椒€定,通過百姓“信訪”的渠道來維護百姓的權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因此,要減少群眾的“上訪”量,就要在維護百姓權益上卯足勁,下足功夫。而要做到這點,基層干部主動“下訪”,深入群眾了解社情民意,然后根據不同的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處理,確實是抓“源頭”的最好方法。
當然,“下訪”不僅僅是人員和方向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用心去關心群眾,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切實為他們的“維權”指點迷津,與他們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才可能從中了解到真實的“社情民意”,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措施。這樣,一方面通過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疾苦、解決群眾困難,解決信訪矛盾和問題,自然就增加了社會和諧因素;另一方面,通過“下訪”這一過程,更加“知民情,解民意”,更能將工作落到實處,政府、干部與百姓的距離就會大大縮短,從而起到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作用。
“干部多下訪,群眾少上訪”,就是要求信訪工作要做在風平浪靜時,要積極主動地從表面的寧靜中去尋找涌動的“暗流”,再及時做好維權、疏導,把問題解決于萌芽。而那種動輒稱百姓“刁民”,動輒對信訪者進行“堵截”的行為,可能導致“上訪”者越來越多,局面更難掌控。反之,基層干部真正讓自己“沉下去”,通過常態化的“下訪”,把百姓的問題都解決在前了,那群眾還“上訪”什么?
(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