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4歲的劉文福,是河北省遷西縣福珍全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遠近聞名的“大好人”。30多年來,他捐資助教、扶危濟困、擁軍愛國,所做的好事無數,先后捐贈各項愛心款物6200多萬元。劉文福出生于遷西縣灤陽鎮鐵門關村,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山溝里的慈善家”。
“鄉賢”通常指的是鄉村里有名望、有德行的長者,生于其鄉,而眾人皆稱其“賢”,是主要的判斷標準。脫貧攻堅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從劉文福身上不難發現,“鄉賢”便是可資依靠的力量。“新鄉賢”不意味著傳統的回歸,更多的是道德、公益、思源的精神力量。
鄉親們稱呼劉文福為“山溝里的慈善家”,“山溝里”代表著濃厚的地域屬性,更深層次的意思是沒有將其當“外人”,這已然是很高的評價。即便是他身處外地,但依然魂牽夢繞、割舍不下家鄉,始終牽掛著當地的發展變化。30年間,他始終默默付出、心甘情愿、無怨無悔。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由于文化淺,自己走過不少彎路,時代發展了,一定要讓子孫后代讀好書,接受好的教育!”簡單質樸的語言也可以達到“一錘定音”的效果。鐵門關村建幼兒園,他主動捐款30萬元;村里翻建小學,他捐款58萬元;鎮上新建中學,他力排眾議,把201萬元信貸來的捐款送到了施工現場。所有的付出都源于他堅信“貸款可以還,教育不能等!”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劉文福的援助沒有局限于本村、本鄉,而是擴大到整個縣域范圍,甚至跨越了省份。他主動與縣內貧困村興城鎮前鋪村結成幫扶對子,奔波上千公里也要幫鄉親們找到發展路子,捐贈款物17萬元幫助建成100畝核桃園,實現量產增收,年增收160萬元,對于貧困村而言,是一筆持續可觀的經濟收入。
飲水要思源,致富不忘本。劉文福崇敬軍人,立志要學習軍人的精氣神,為戰士們做點實事,為此,他聯系縣民政部門,設立了100萬元的扶貧濟困擁軍優屬基金,為駐遷西武警中隊和消防大隊捐款捐物410萬元。當了解到一位武警干部的母親患癌,更是送去了1萬元的慰問金。
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事卻很難,但劉文福卻三十年如一日,一直默默堅持著。從他身上,我們仿佛看到了引領鄉村風尚、改變貧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能力,依稀看到了道德回歸、資本回饋的軌跡和變化。毫不諱言,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新鄉賢”正在發揮也必將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成都市青白江區委組織部 史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