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基層采訪時,一些同志抱怨在推進干部包村工作中,有的市縣領導干部把基礎好、矛盾少的村挑走了,不愿意碰“硬骨頭”。這看似小問題,實則是少數基層領導干部思想作風、工作方式跑偏的大問題。
上世紀50年代,黃河發大水沖歪了一座鐵路橋。萬人拉纖當天,周恩來總理脫下外套便加入纖夫隊伍。群眾高喊:“總理,不能啊!”總理說:“這里沒有總理,只有纖夫!”干部沖鋒在前、身先士卒,比任何加油鼓勁都更能振奮信心、聚合眾力。
少數干部拈輕怕重、挑三揀四,把包村當成個人“政治秀”。為了能在“秀”上“夠炫”“夠出彩”,專挑基礎好、矛盾少的村,不愿啃“硬骨頭”。自認為村若太差,出不了成績,會被下屬笑話;或者領導對包村檢查,發現變化不大,會認為自己能力不足。總之,村往好的挑,就萬事大吉,守太平、甘庸碌。
干部不愿“沖鋒”、不愿啃“硬骨頭”,人民群眾就沒有“領頭雁”,如何攻堅克難、改革創新?領導干部就是“火車頭”,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如果火車頭不跑、不沖,原地熄火,整個火車只能停滯不前,改革發展就只能原地踏步。
如果每個領導干部都追求事少、安逸,對于難題、矛盾則唯恐避之不及,一味地追求容易做、見效快的“顯績”,對于“硬骨頭”“腸梗阻”等不易做、不易成,細工慢活可能才有的“隱績”則不屑一顧。不僅是思想作風的問題,更是價值觀的問題。
“沖鋒”當是干部價值觀的基本構成。哪里有困難、哪里有矛盾,領導干部當第一個做出反應,作為“第一人”出現在那里。這不是過分要求,而是基本要求,沖鋒上前、負重前行本就是為官的“底色”。
彭德懷同志說:“黨給我唯一的‘特權’,就是帶頭吃苦!”領導干部就應該做好“帶頭人”,用言行做出表率。不“沖鋒陷陣”不行,不“運籌帷幄”不行,不“抬頭看路”不行,不“低頭拉車”不行,不“卷起褲腿下田”不行。唯有想在前、沖在前、做在前,才能上行下效,凝心聚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 胡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