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貪腐官員交代材料或懺悔書中,常會看到這類表述:“我是農民的兒子,是黨和人民把我培養成為領導干部……”(6月1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筆者總是會想到《人民的名義》里的場景:趙德漢在人贓俱獲時,哭了,“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一分錢都不敢動”,侯亮平一句“你大把大把撈黑錢的時候,怎么沒想到自己是農民的兒子”可謂一針見血。貪腐者們總是在伸手撈錢時覺得“一權在手,天下我有”,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忘記了自己“農民的兒子”的身份,鋃鐺入獄時才記起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早干什么去了?
在現在的一些落馬官員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怪現象:對干工作毫不關心,對收紅包無比上心;落馬后是農民的兒子,貪污時卻是人民幣的兒子。我們暫且不說這樣的心態有幾多危害,就單單把這樣態度稍稍調換一下位置,那于國于家于民都是一件善事益事,更值得人們“喜大普奔”。
以“農民的兒子”的姿態對待群眾,用真心換真情。對于領導干部來說,群眾認同你,你才是領導;不認同你,干部就成了“干不成”。“農民的兒子”姿態雖然低了,但是干部的形象卻更高了。中國的農民永遠有著樸素的對等觀念: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這一來一往之間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在不斷地密切著,也拉近著人與人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干事創業自然無往而不勝。
以“農民的兒子”的心態應對“圍獵”,拒腐防變。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是自古以來中國農民的人生信條,他們從不相信天上能掉餡餅,只相信自己手中的鋤頭和汗水。那些聲稱自己是“農民的兒子”的貪腐者若有繼承自己祖輩父輩這種踏實肯干的精神作風,又何懼“圍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惟有自己的勞動所得用起來才能心安理得,這是中國農民的生存智慧,也是最寶貴的人生財富。領導干部若有繼承這種生存哲學,突圍而出還不是易如反掌。當然,也別拿“窮怕了”來作為貪腐的理由,幾千年的面朝黃土背朝天都沒有壓彎中國農民的脊梁,幾張薄薄的“紙片”卻支配了“農民的兒子”的精神,何其可悲!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一句歌詞不知道唱出了多少貪腐者的心聲,世上沒有后悔藥,一失足真的就成千古恨了。如果每一個貪腐者都在伸手前堅實自己作為“農民的兒子”的信仰,繼承中國農民的精神,又何來最后的“鐵窗淚”? “農民的兒子”從來不是護身符,它只能扮演著一個“動力艙”和“廉潔鬧鐘”的角色,給人以激人奮進的力量和廉潔從政的警醒。
(四川省合江縣白米鎮人民政府 稅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