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縣佛曇鎮軋內村,是該省一個以古祠、古厝、古樹、古兵營等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村。其中,家規家訓文化獨具特色,形成了“守孝、守禮、守廉”的家風文化“品牌”,該村也因此被當地人譽為“廉村”。
有人說,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追求。家風傳承著一股濃烈的文化氣息,身處其間的每一個人都受其影響。無需太多言語,耳濡目染中坦然接受,潛移默化中熏陶成長。村民陳景民是村中著名的“傻人”,不辭辛苦在村里建起了一幢五層小樓,為配合村里啟動的富美鄉村景區建設,意識到自家的樓房偏高,為了使自家房屋與景區環境更和諧,他居然把辛辛苦苦建成的樓房“砍”成了三層!
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精神?陳景民的做法為何這樣坦然?在群眾眼中,他是“傻人”,甘愿舍棄自己的利益,或許有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當今社會上很少有這樣的“傻人”了。“傻人”的形成,其實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潤物無聲”凝聚、傳承、蔓延……
“忠孝傳家”“省我治家”“互勵共勉”是陳景民家的“墨香”。他為何會做這樣的“傻事”,老實憨厚的陳景民回答的很樸實,“這樣做,才不會違背咱老陳家的祖訓啊!”掛在廳堂中央的祖訓,“心清更覺山川近,心遠更知宇宙寬”,做人要看遠一點,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種潤物無聲的“入戶式”教育,既是一幅多彩斑斕的家風畫卷,又是一本鮮活實在的家風教科書;在潛移默化中,它發揮著“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無疑是后輩們成長的風向標。
“一家善則一地向善,一地仁則一國興仁”。朱柏廬的《朱子家訓》,號稱治家經典,被譽為《治家格言》,精辟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飯食約而精,園蔬愈珍饈”“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等已成為治家名言。朱柏廬還把家國相連,要求子孫“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正是這種良好的家風、重德的家訓和嚴格的家戒,為朱家培育了“純正”家風,讓后世子孫大受其益。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依然不變的是家風散發的氣息,這種氣息不會隨著光陰流轉而消失,只會在歲月的年輪中歷久彌香,散發著永恒的魅力,于“潤物無聲”中鑄就“純正”家風,將無聲無息中福蔭子孫、澤被后世。
(瀘州市合江縣先市鎮中心校 楊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