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出生的陳秋華以“聰明,能吃苦”著稱,36歲當上副廳長,39歲走上正廳級領導崗位,可謂早年得志,春風得意。然而,他不矜細行,得志便放縱,得意便猖狂,逐漸走上違紀違法的不歸路。
這位曾經的“天之驕子”,39歲成為正廳級領導干部,51歲生日前10天被開除黨籍,仕途戛然而止,人生步入灰暗。縱觀陳秋華的腐敗之路,由心存僥幸的試水探路,到目無法紀的集中爆發,到膽大猖狂的不知收斂,直至最后的身陷囹圄、后悔莫及。是什么讓這位當初躊躅滿志、錚錚傲骨的“天之驕子”變成了反腐倡廉的“攔路虎”和“絆腳石”?是權力的無限伸張,是欲望的溝壑難填,是誘惑的難以自持,使他逐漸喪失了黨性、拋棄了理想、違背了原則、脫離了群眾,最終在違法亂紀的迷霧中越走越遠,在糖衣炮彈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細觀十八大以來被查處的“老虎”“蒼蠅”,大多長期放松自我學習和主觀世界改造,使思想蒙塵納垢、混沌不清;大多在私欲的極度膨脹下,心靈扭曲、貪婪墮落;大多經受不住權力、金錢或美色的誘惑,鋌而走險、違法亂紀,成為一個個反面典型。這些反面案例無不啟示我們,作為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必須始終緊繃廉政之弦、筑牢律己之線,涵養一身正氣,才能在“亂花漸入迷人眼”的環境里行穩致遠。
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一畏天命,二畏大人,三畏圣人之言。強調的正是君子修身立言做事過程中敬畏自然社會規律,敬畏社會道德規范的重要性,無數賢達以此為警醒,明確了人生的價值,從而校準了人生的道路。“于青菜”于成龍、“海青天”海瑞、“鐵面無私”包拯,等等,至今為人稱頌。
黨紀國法對黨員干部,就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失去了對黨紀國法的敬畏,便丟掉了所有的立場、原則、底線,隨之而來的便是思想的墮落,生活的腐化,權力的濫用,對己、對人、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都是極大的損害。“凡善怕著,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黨員干部要心存敬畏”,只有對黨紀國法始終心存敬畏,律己、慎言、慎行,才能對誘惑腐蝕保持高度警惕,才能言有所規、行有所矩,才能堅守住共產黨員的初心所在,在為民實干中勇為敢為慎為,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黨員領導干部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自覺,知敬畏、明底線、守規矩,緊繃廉政之弦,筑牢自律意識,慎獨慎微、自律其家、自律其友、自律其行,牢記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牢記責任重于泰山,才能在為民務實擔當的道路上走穩走好,才能言行舉止“發而皆中節”,才會有“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瀘州市合江縣經濟和商務局 花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