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馳
健康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今年3月,省委立足我省實際,提出“健康四川”建設新目標。推進健康四川建設,關鍵是貫徹落實“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方針,在工作中把握好五個關系,為四川與全國同步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健康與經濟的關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們黨的基本路線,健康優先發展是新時期重要的國家戰略,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從認識論看,傳統觀念認為,健康是經濟發展的副產品,只有經濟發展上去了,才能搞好健康。而今我們認識到,健康是宏觀經濟發展很好的投資、消費方向,健康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健康有利于勞動者身體素質提高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青少年學習質量提高進而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費領域進而擴大內需,有利于人口紅利形成進而吸引投資。總之,健康是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抓健康就是抓經濟,抓好健康產業就能促進穩增長、調結構、促就業、惠民生。
城市與農村的關系。省委提出,抓好衛生與健康工作,要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這來源于對省情的深刻洞悉,對當前形勢任務的科學判斷。以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為重點,能有效補齊衛生與健康事業的短板。抓住機會、乘勢而起,我省衛生與健康事業就能實現跨越發展。落實脫貧攻堅“頭等大事”,聚焦“基本醫療有保障”,確實要下一番“繡花”功夫,開展醫療救助扶持、公共衛生保障、醫療能力提升、衛生人才培植、生育秩序整治“五大行動”。著眼“看得起病”,就要加強貧困人群醫療救助扶持;著眼“看得好病”,就需提高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著眼“少生病”,就應引導貧困群眾養成健康習慣。總之,我省每年1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約120萬農民進城變市民,需要處理好城市與農村的關系。
預防與治療的關系。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綠色安全的健康環境。其中,提高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的措施之一。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全社會關注健康、重視健康。要引導人們合理膳食、戒煙限酒,形神共養。總之,處理好預防與治療的關系,有利于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展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要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可從三個角度來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是從保基本角度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是醫療衛生服務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應主要由政府負責保障,全體人民公平獲得。對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要注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增加產品和服務供給;二是從強基層角度看,國際研究表明,80%的健康問題可在基層得到解決。對此,需要強化政府責任,加大投入,設立貧困地區衛生人才發展基金和優秀人才獎勵基金,吸引人才、做強基層;三是從建機制角度看,政府的重要責任之一就是制定促進健康事業、健康產業發展的規則,開放機會、規制過程、促進繁榮。總之,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需要眾多的產業支撐和科技支持,需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中西醫的關系。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是我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的顯著優勢。西醫最得西方古典科學重具體、講實證的精神,中醫最得中國傳統文化重整體、講聯系的神韻。四川是中醫藥大省,川派中醫藥名家輩出,川產中藥材資源豐沛,素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實現我省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應當包含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的跨越。西醫依據理性主義和科學方法,是高精尖技術、人才和設備高度融合、發展迅速的醫學。我省擁有華西醫院、華西口腔、省人民醫院等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醫療中心,引領著高端技術發展,優質醫療資源居西部第一。總之,中西醫要各自植根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哲學基礎,為人民健康服務。誠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看不起中醫是不對的,把中醫說得都好、太好,也是錯誤的。中西醫一定要團結。”
(作者單位:省衛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