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王雁飛做客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演播廳,就貫徹落實好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圍繞“實踐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在強化日常監督執紀上下功夫”這一主題接受訪談。
關于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2015年9月在福建調研并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黨員和群眾代表對修訂廉政準則和黨紀處分條例的意見建議提出的。這一概念的提出,為監督執紀提供了有力的依據。王雁飛指出,一年多來,四川省委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加強對干部黨員的日常監督管理,把實踐運用“四種形態”作為落實主體責任的主要抓手,取得明顯成效。可以說,這“四種形態”的靈活運用,開創了黨內監督執紀的新局面。
在“四種形態”中,有四個關鍵詞,那就是“常態”“大多數”“少數”“極極少數”。這幾個漸進式的詞語,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則。在“四個形態”中,“黨內關系要正常化,批評和自我批評要經常開展,讓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位居第一,要的就是黨內搞好團結,在“咬耳扯袖、紅臉出汗”中防患于未然,實現共同進步。倘若不注重“常態”執紀,等到“嚴重違紀涉嫌違法立案審查”的時候才去追究,就有些遲了。
這不禁使人想起鄭莊公與共叔段的故事來。面對共叔段日漸露出的反叛野心,莊公貌似視而不見,面對祭仲“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的勸諫,只輕描淡寫地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后來發展到“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時,莊公仍說:“不義不暱,厚將崩。”直到“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的時候,才說:“可矣!”于是“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讓共叔段永無回頭之日。相對于鄭莊公對共叔段故意讓其“蟻穴”漸漸擴大、直到最后自取滅亡的處理,我們的監督執紀不是要揪出多少腐敗分子,而是要防微杜漸,鍛造出一支走在時代前列的鋼鐵隊伍。
四川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王雁飛在接受訪談中強調,“實踐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在強化日常監督執紀上下功夫”。也就是說,對于最常態的監督執紀來說,要善于發現“小問題”,及時處理“小問題”。做到了這樣,“小貪”就會被遏制于萌芽,能夠形成“巨腐”的就自然是“極極少數”了。就近年來紛紛落馬的一些官員來看,基本都是由最初的小型“違紀”演繹到“不可收拾”的。倘若我們的監督執紀能夠做到常態化的全覆蓋,這些同志就會被及早挽救過來,自然減少了黨和人民的損失,對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當然,監督執紀不能姑息遷就,對那些已經不是“蟻穴”的問題,就要嚴格按照紀律要求,該什么形態就什么形態,方能真正“治病救人”。
總之,在常態化的監督執紀中,監督者要能“明察秋毫”,千萬不可故意“視而不見”;被監督者更千萬不可“諱疾忌醫”,被組織指出了問題,就要敢于面對,及時改正,如果不顧后果,聽之任之,一旦“病入膏肓”,就無可救藥了。“四種形態”的監督執紀“全覆蓋”,起到嚴懲極少數、警示大多數的作用,必將營造出良好的政治生態,引領出氣正風清的社會發展大環境。
(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