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著寶馬轎車領貧困戶補助款”,福建省仙游縣紀委查處一起扶貧系統窩案,近日在當地掀起不小波瀾。“有人開著寶馬轎車領貧困戶補助款,有人家里都揭不開鍋了卻半毛錢都沒領到,太不公平了!”4月11日,有記者來到該縣西苑鄉仙東村采訪時,部分村民對扶貧補助款的發放仍憤憤不平。
仙游縣總人口116萬人,貧困人口約占全市的70%,貧困面較大,貧困人口較多,扶貧任務艱巨。為此,中央對仙游縣下撥了156萬元的扶貧資金,目的在于幫助全縣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然而,對中央扶貧資金使用情況進行跟蹤審計過程中,審計部門發現仙游縣西苑鄉農戶李評星家擁有一輛寶馬車,卻仍領取中央扶貧資金。讓人不由想問一句:該村上報扶貧資金發放標準是什么?這樣的家庭能領取扶貧資金?這個存在明顯漏洞的申報是如何層層過關通過驗收的呢?這樣幽默而諷刺的現象再次擦亮了我們的眼球。
“寶馬貧困戶”現象,反映了當前扶貧工作仍然存在一定問題,擁有一定隱患。貧困戶識別精不精準,是扶貧工作的前提,唯有把扶貧的對象弄清楚,才能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才不至于出現“寶馬貧困戶”的尷尬。調查發現,少數村干部優親厚友,部分鄉鎮驗收不認真、沒有認真入戶走訪調查,對報賬資料審核把關不嚴等因素,才導致開著寶馬轎車領貧困戶補助款的鬧劇出現。
扶貧領域的各類“奇葩”現象為何屢屢出現?究竟是宗旨意識的淡薄,還是監管機制的缺陷。誠然,事物的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倘若心中有民,心中有責,把群眾的事看作是自己的事,把群眾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豈會出現“寶馬貧困戶”的尷尬?加之監管不到位,制度機制不健全,專項治理缺乏針對性,使得扶貧領域的尷尬頻頻出現、屢禁不止,讓真正的貧困戶沒能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沒能得到真正的“幫扶”。
脫貧工作是一項民心工程,是當前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各級黨員干部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傾力而為。習近平總書記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滄海當前,必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砥礪奮進。歷史的重擔已經在我們身上,擺脫貧困,決戰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任何時候都不容小覷,不得有半點紕漏、半點沙子。否則,類似“寶馬貧困戶”的“尷尬”將再次重演。
(瀘州市合江縣先市鎮人民政府 王繼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