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如何增強“造血”功能,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近日,有記者行走瀘州、宜賓、自貢等地,探尋四川省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新舉措。
俗話說“入鄉隨俗”,泛指一個人到了一個地方就要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而脫貧攻堅要落到實處,關鍵在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精準實施,這實則和“入鄉隨俗”有異曲同工之處。借牛還牛,體現勞動所得才是硬道理;建檔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搭臺唱戲,能做的事,都來試一試等,看似“土方子”,卻體現出四川瀘州、宜賓、自貢等地,在扶貧中想辦法、找路子、搬凳子、架梯子的“實招”。探尋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新舉措,著實簡約不簡單。
如何增強“造血”功能,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這是所有身處脫貧攻堅地域所面臨的問題。扶貧招式“太花哨”,或如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招式太古板、太老套,或如死水微瀾泛不起創新的漣漪,更是打破不了“年年扶貧年年貧”怪圈。
養牛能賺錢,不信!買牛不花錢,值得一試。買牛的錢是合作社出的,賣牛的時候再把本錢還回去就行。合作社還為牛買了保險并提供技術支持。現在能賺錢了,養的人多了,刨去飼料等成本,每頭牛能賺4500元。合作社+產業扶貧模式,把“集體”和“貧困戶”變成利益共同體,由此撬動了主動脫貧的愿望。無疑,樸實的“土方子”,既用好了精準扶貧機制、財政扶貧資金管理機制、金融扶貧機制、社會參與機制,更是用“借牛還牛”形成強大合力,提高扶貧成效,調動起貧困戶的積極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弱鳥何以先飛》中談到,“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建檔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是大招亦是實招。正所謂,扶貧先要“扶志”和“扶智”,方能立足長遠,徹底擺脫物質貧困、精神貧瘠。“建立臺賬,跟蹤每月扶貧培訓的開展情況,及時掌握受培訓貧困戶技能培訓的工種、參培人數、培訓效果等,確保技能扶貧培訓工作扎實開展”“按照群眾培訓需求和意愿,結合不同地域特點和發展方向,推選本地技術能手、致富能人、模范人物組成能人講師團”,充分調動了貧困群眾主觀能動性,使得扶貧舉措更有威力、扶貧成效更加持久。“土方子”彰顯了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的生活最終要靠勤勞的雙手自己創造。
當然,辦法想好、路子找到、凳子搬來、梯子架好,接下來就得黨員干部彎下腰,就得困難群眾能做的事,都來試一試,一點一滴去實現。縱觀幾個市扶貧“土方子”帶來的啟示,正是在用“繡花”的功夫一針一線密織脫貧路徑。相信只要有“滴水穿石”的韌勁、久久為功的狠勁,篤定“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定能讓“土方子”在樸實中見繁華。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然是時不待我。“土方子”也好,大策略也罷,讓我們踏著精準扶貧的節奏,以更有力的措施、更有效的組織、更堅韌的毅力,和困難群眾一道在脫貧奔小康的路上按時精準脫貧。
(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安昌小學 余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