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上班,在陳舊簡陋的家中吃炸醬面,每個月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然而在另一處隱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卻塞滿了一沓一沓的現金,總數超過2.3億元……最近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一開篇,就為我們勾勒了這樣一個腐敗官員的“兩面人生”。反腐決心之強、貪腐為害之烈,通過視聽語言呈現,讓人尤覺震撼。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雙面”官員正是如此,一方面煞費苦心地在大眾面前營造清正廉潔的假象,一方面卻以權謀私,大肆貪污腐敗,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損失。對于這樣的演技官員,要毫不留情地撕下“偽裝”,暴露出“真面目”。然而,組織培養人才不易,為避免優秀黨員干部感染“病菌”,甚至“病入膏肓”,還須提前打好“預防針”。
給制度打好“預防針”。古代推行人治,個人喜好往往極大影響對事物的正確判斷。進入法治社會的今天,需要不斷健全完善的制度,凡事都按程序按規定行使,絕不能出現個人大于法的現象。然而,實際生活中,依舊有少數黨員干部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當做耀武揚威的工具,打招呼、不按程序辦事等等,做出許多不利于人民和國家的事情。因此,要給制度打好“預防針”,建立完善程序嚴密、標準統一、責任明確的規范制度體系,從根本上預防和杜絕工作的隨意性。
給監督打好“預防針”。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既要自律,更要他律。有少數領導干部,在還是普通工作人員時,表現謙虛謹慎低調,遵紀守法,兢兢業業,可是,走上領導崗位后,特別是成為一把手后,漸漸變成了容不下任何反對意見的“一言堂主”,進而走上了不受監督的貪腐之路。因此,強化監督要打好“預防針”。一方面體現在原則和態度上,要傳遞出黨內監督沒有禁區、沒有例外的信號;一方面要搭建完善的監督體系,明確不同監督主體的責任,用嚴管體現厚愛。
給選拔打好“預防針”。治國之要,首在用人。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因此,選人用人要得當。用人得當首先要知人,知人不深、識人不準,難免會造成失誤現象。既要防止走馬觀花,又要杜絕言過其實。選拔干部,首先要近距離接觸干部,觀察其言談舉止,看其見解見識。其次要進行民主測評,看其在群眾中的基礎,做到符合民意需求。再次要多走訪打聽,做到不浮光掠影,而是腳踏實地。最后要看其工作實績,判斷其處理問題的過程和結果,看其能力水平。
尚賢者,政之本也。因此,要讓黨員干部人盡其才,發揮才智,做出貢獻,而不是中途迷路,就需要及時打好“預防針”,將有害“細菌”扼殺在“萌芽”狀態。
(瀘州市合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 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