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他強調,知識分子要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作貢獻。
范仲淹《答梅圣俞靈烏賦》載:“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這句話就廣大知識分子而言,延伸的是“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縱觀歷史,任何一個時代,知識分子永遠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偉大的事業,決定了我們更加需要知識和知識分子”。一個干事創業、勇往直前的民族,注定是一個關心和尊重知識分子、薈萃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民族。
《尚書》亦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知識分子作為社會發展的腦力勞動者,其創造、傳播、應用科學文化知識,對廣大人民群眾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的影響甚至代代相傳,激勵著無數后來者。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族情懷,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操,亦如西南聯大時期,頂著敵機轟炸危險潛心科學研究的學者等。家國天下既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責任,知識分子既是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用生命“矯正”社會的革命者,也是在和平時期存續憂患意識、助力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吶喊者。
十八大以來,伴隨國力日益強盛,面對“五位一體”“四個全面”等國策,面對脫貧奔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要務,諸多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廣大知識分子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更為深入的研究,因此,社會也需要一批胸懷大局,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知識分子。
(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委組織部 吳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