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在省紀委十屆六次全會上強調,要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著力強化干部的日常監督管理,認真落實談心談話制度,函詢、談話、誡勉、懲處同向發力,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打虎”“拍蠅”“獵狐”各項行動來勢洶洶,讓問題官員相繼落馬,贏得民眾一片掌聲。但是,“喧囂”的背后卻讓人深思,雖然問題官員落馬了,害群之馬清除了,但是也意味著黨組織培養出來的干部人才隕落了,這對于公職隊伍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損失。
黨組織要培養出一位優秀黨員干部何其艱難,不僅其自身需要腳踏實地,通過一步一個腳印為群眾干實事積累經驗,也需要黨組織不斷給予磨練和成長的機會,好不容易從“小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卻因為一時意志力動搖,而被“利欲的臺風”連根拔起,毀于一旦,嗚呼哀哉。
“喜于問題官員落馬,卻憾于干部人才損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何黨員干部深陷泥潭了才被發現,回天無力;而不是在轉折點就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歸根結底,還是日常監督缺位。
日常監督如春風細雨,讓人不易有所感知,但是監督正是需要從細微著手,抓早、抓小,一次違規使用公車就“嚴厲批評”,一次超標準接待就“下不為例”,一次干事失責上就“嚴肅問責”,能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不僅讓黨員干部保全了自己,也讓黨組織保全了“兵”。如果日常監督缺位,黨員干部“誤入歧途”卻“暢通無阻”,只能讓其在“歪路”上漸行漸遠,待到東窗事發,為時已晚。
所以,日常監督不是口號,而是需要真正落細、落準、落實。如果日常監督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那么必定對“黨風廉政”建設產生巨大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 胡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