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某不景氣的廠子招聘廠長,經過考察、筆試,有三位進入最后的面試。面試題目是“假如你被聘為廠長,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準備了幾分鐘后,開始單獨面試。第一位說:“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推行改革,整頓作風,讓工廠煥發生機。”然后就從改革管理體制等方面作了分析性演說,評委報以微笑。第二位說:“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然后就人心向背與企業發展的關系作了論述。評委報以微笑。第三位說:“我首先想到的是廠子倒閉。”此言一出,評委面面相覷,以為他在說胡話。可接下來,他闡述說,先要有最壞的打算,然后才能從中找到“不景氣”的原因,繼而對癥下藥,方能起死回生。一番陳述,讓評委們齊聲叫好,自然也就通過了。
“先想到廠子倒閉”,這在普通人眼里不要說在關鍵時說出來,就連平時也屬“忌諱”之列。正因如此,很多干部“上任”伊始,就非常高調地燒起“三把火”,管他切實際與否,就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來一番風風火火的“變革”。很多時候,這種憑自己想當然而燒起的“三把火”,卻被殘酷的現實澆熄了。這樣,工作弄得虎頭蛇尾,正所謂“希望越高,失望越大”,這樣的干部倘若“三把火”燒不起來,就像景陽岡的老虎三招都不靈時一樣,勁兒就先泄了一半。說直白一點,這就是典型的官僚主義作風,一切以“我”為中心,一切都考慮得過于理想化,結果適得其反。
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就眼下而言,全國各地的“脫貧攻堅”正如火如荼,各級黨委選派“第一書記”深入貧困鄉村主抓脫貧工作,是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舉措。既為“貧困”,原因自然很多。作為“第一書記”,如果不作調查研究,就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即使工作“大刀闊斧”,往往也弄不到“刀刃”上。要想“死地而后生”,首先就要想到這是一個很不容易脫貧致富的地方,再從造成貧困的原因入手,深入調研,廣納民意,才制定得出切實可行的脫貧方案,收獲得到預期的效果。
毛澤東同志說:“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我們的每一項工作,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但“戰略上要蔑視敵人”,就是要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才會在工作中始終保持昂揚的斗志;“戰術上重視敵人”,就是在制定方案以及具體實施方案的過程中,不能過于樂觀,要有最壞的打算,才會在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自覺性和警惕性,這樣就如下棋,每一局,每一步都不可掉以輕心,麻痹大意。惟其如此,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從最“糟糕”的地方起步,走出的事業將更為“精彩”。
凡事把問題、麻煩想在前面,就會從“問題、麻煩”入手,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美好的方向前行。近日,媒體刊載的《將麻煩想在前面》一文中舉例說,某市準備對城區東西向主干道進行快速化改造,開工前專門修建了一條保通道路。市民原以為主干道封閉后會加劇擁堵,沒想到保通道路起到了良好的分流作用,紛紛給予好評。像這樣的建設工程,給市民帶來的麻煩是很大的,但“某市”在工程開工前就想到了這樣的“麻煩”,才得以在未產生“麻煩”的時候就修建一道通道解決了“麻煩”。這是一種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工作作風。
清代程麟 《此中人語·成衣匠》云:“善于治家者,尚其防患于未然哉。”治家如是,治郡縣、治國家豈有異乎!“未然”即是隱患,必須從最壞的角度去觀察思考,才能發現“未然”之“患”,繼而對癥下藥,產生顯著的“療效”。是故,先想到“輝煌”者沒被錄取,先想到“倒閉”者贏得叫好。正是這樣以“倒閉”為起點的思維,才讓我們的領導干部能夠“知恥而后勇”,凡事以群眾利益為重,把群眾的“麻煩”解決在成為“麻煩”之前,讓人生更加精彩,事業更加輝煌!
(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