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的工作態度從“消極怠工”變為“奮勇爭先”,社會治安從“亂”變“平”,居住環境從“臟亂差”變“凈美好”。轉變作風如“牽一發而動全身”,讓曾發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的山西省從上至下,從政治生態環境到民眾生活水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表現出昂揚向上、積極向前、團結一心的精氣神,更實現了干群關系的極大改善。
就如“后進變先進”的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山西省的涅槃重生也源自黨員干部作風的巨大轉變。“人心齊,泰山移”,黨員干部與人民群眾一道齊心協力,才能團結一心共謀發展。“滴水難成海,獨木難成林”,一個地方人心不往一處想、勁不往一處使,黨員干部作風漂浮,不為老百姓著想,不干實事,老百姓也不相信黨員干部能干好事干成事,一切發展都將無從說起。因此,要謀發展就要定人心,定人心就得轉作風。
都說“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黨員干部干得好不好,作風實不實,群眾心里有數。誰把群眾當親人,群眾就把誰當家人;誰為百姓干實事,百姓才會讓誰干成事。正因為山西全體黨員干部知恥而后勇,痛定思痛,狠抓作風建設,讓老百姓生活好了,錢袋子鼓了,居住環境美了,才形成了如今這上下一心、干群和樂的良好態勢。
習近平同志指出,“是否重視做群眾工作,是否善于做群眾工作,是衡量領導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稱職、領導能力強不強的一個基本標準”。說到底,群眾工作不好做,老百姓不領情,干群關系緊張,地方發展滯后,根本原因不在群眾而在干部。面對辦事群眾依然“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如何能贏得民心?下基層調研,不是走馬觀花,搞“花架子”,就是高高在上,聽不進老百姓的真心話,如何贏得民意?黨員干部不愛學習,又如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精準扶貧中想新點子、找新路子,讓民眾脫貧致富、安居樂業?黨員干部遇事能推則推、能躲則躲、不愿擔當,又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潮中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的骨頭,當好“掌舵手”?
干部作風硬,機關工作實,百姓實惠多。山西用一輪又一輪的作風整肅,不但消除了機關作風痼疾,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讓人民群眾切實體會到從嚴治黨、從嚴治吏、轉變工作作風帶來的制度性紅利,更證明了真正把“群眾利益無小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在干群關系中帶來奇妙的化學反應,實現一事變事事變,萬象更新的美好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