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向明
正在奮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成都,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016年初出臺史上最具含金量的“成都人才新政10條”,2017年出爐“成都人才36條”,成都已連續兩年以“一號文件”聚焦人才領域。
地區綜合實力的競爭核心是經濟和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當前,成都已經明確提出,將通過3年努力,基本構建起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相適應的人才制度體系,人才管理、引進、培養、評價、流動、激勵機制更加完善,形成人才引領創新、人才支撐發展的生動格局。通過5年努力,基本形成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規模宏大、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形成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成為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人才強市。
在人才競爭越發激烈、“人才戰爭”硝煙四起的當下,地處西部的成都,如何搶得先機?
首先,必須進一步破除制度藩籬,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要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圍繞“放管服”改革,整合行政資源,厘清權責邊界,推進政府人才管理職能向簡政放權、管辦分離和優化服務轉變。
其次,要提高引才用才的針對性實效性,圍繞人才的使用,掃除影響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機制障礙,為人才搭建項目平臺,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再次,要為人才營造干事創業的氛圍和環境,幫助提供資金支持、疏通成果轉化渠道、解決后顧之憂,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
此外,還要充分尊重人才的創新創業成果,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增加科技人才的知識價值和智力回報。
“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只要不斷直擊制約人才發展的“難點”,打通束縛創新的“堵點”,破除體制性壁壘和政策性障礙,一定能吸引更多各類人才入蓉,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激發創新動力,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