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發號召,‘兩學一做’很重要;全黨上下齊響應,掀高潮!……”近日,在成都市青白江區清泉鎮廖家場社區文化廣場上,人頭攢動,歡聲笑語不絕,兩位年邁的大爺,正激情表演三句半《“兩學一做”掀高潮》。他倆有板有眼的演出,贏得觀眾熱烈的掌聲。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從大集體生產中解放出來,物質需求逐步得到了滿足。然而,精神生活卻不見得更為豐富,那種大集體的歡樂已不復存在。我們翻看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小說,隨處可以聽到農民大集體生活中的歡聲笑語,農村群眾的精神生活相較于現在而言,仿佛更為充實。
過年回農村,隨時可以聽到“幺店子”的麻將聲,親戚朋友團聚拜年,交談的主題總是圍繞著麻將、撲克,仿佛脫離了這種賭博娛樂活動,就沒了其他犒勞自己一年辛苦的方式。或許有的人會發出疑問:就不能看看書、讀讀報,看看電影么?實際上,對于大多數農村人來講,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公共服務設施不可能如大城市那么健全,這些獨屬于城里人的閑暇娛樂方式,在農村根本就是個笑話。
但是,真的只有麻將、打牌才能讓農村人笑出聲來么?農村的歡聲笑語該如何才能重現,一直以來都是擺在基層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各地區都在想辦法,有的把農民集中組織起來學習,但是收效甚微,一方面是農民對學習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是大家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忙著田里的活,哪愿意去花時間?表面上看,是農民自己的主觀意愿不夠強烈,從本質上來講,還在于載體不夠豐富,對廣大農村人的吸引力不足。
成都市青白江區從百姓的“胃口”入手,變公共服務“一鍋煮”為“菜單式”,讓老百姓點菜下單,讓老百姓選擇自己喜歡的娛樂項目,將公共文化服務變成一種產業化運行模式,讓老百姓的需求與政府的供給“同頻共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制定政府采購公共文化服務清單制度就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最好的樣本。
對廣大農村群眾來講,打發消磨時間,在家門口欣然接受文化服務是再樂意不過的事情。但如果服務不到位,不符合農民的邏輯思維水平,不符合他們的語言要求,文化服務不“接地氣”,就無法讓其提起欣賞的興趣,便沒了持續進行的可能。對于基層廣大干部來講,更應該將公共服務作為一項課題來研究,要真正深入調研,明白人民群眾需要什么,做到問需于民,才能問效于民。只有按老百姓的需求,看單下菜,才能做好基層公共服務,推進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斷提升。“讓老百姓笑出聲來”是一項技術活,每名基層黨員干部都應該拿出“工匠精神”,認真鉆研基層公共服務這門技術,提升服務水平。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 田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