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張雨
2017年,是“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我省面臨著一場硬仗。日前,《四川省“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提出,要在11501個貧困村開展“四好村”創建。新年伊始,“頂層設計”再一次把“四個好”提到重要位置,為打贏這場硬仗作出了進一步的部署。
“四個好”即“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過去一年,我省各貧困地區朝著這一目標奮力沖刺,收到很好成效。同時,經驗告訴我們,要讓脫貧戰役持續深化,貧困戶脫貧之后不返貧,就必須在解決貧困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物質需求后,由物質到精神,讓他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當前,全省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這場攻堅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只能進不能退,只能贏不能輸,只能成功不能失敗。事實上,這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和使命。于此,我們必須同心協力,凝心聚力扭成一股繩,把握時間節點,夯實任務責任,以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力以赴推動各項扶貧措施落地落實生效。
當然,要形成打贏這場硬仗的合力,離不開貧困戶自身的努力。首先就是要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好的行為習慣,決定奮進的方向和成效。在黨和政府的精準幫扶之下,貧困戶也需積極主動形成自主脫貧的習慣。因為只有增強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才能使其在外力援助的情況下找到更好的發展路子,更快地取得脫貧致富的實際效果,最終從根本上實現脫貧。而當一個又一個貧困戶擁有了“主動干”的好習慣,就能以點帶面、多點促面,形成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合力攻堅”的良好氛圍。
不必諱言,我省也還有極少數貧困戶存在著“等靠要”的想法。如果這種思維不改變,仍然無法從根本上實現脫貧。扶貧先要“扶志”,要幫助一些貧困戶從心理上徹底擺脫“等靠要”思維。除了廣大黨員干部不斷創新改進幫扶路徑之外,特別需要用行之有效的辦法去激發他們脫貧的智識和勇氣。
我們不妨幫助貧困戶建立一些能夠完成的小目標,通過不斷完成小目標的心理激勵作用,逐步樹立起“自己干”的志氣。如涼山州巴甫村搞“脫貧大比拼”,設立貧困戶家庭衛生、家畜飼養數量等20多項小目標,每月評比,并以家用電器為獎品,起到很好的激勵效果。同時,扶貧更要“扶智”,即教會貧困戶自己動手,懂得如何下手。如巴中實施職業教育培訓扶智工程,在該市職業技術學院設置農村醫學、護理等專業,重點錄取貧困家庭學生,并加大貧困戶技能培訓力度,為其“自己干”提供智力支撐。
扶貧脫貧,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也不能急功近利,只重目標責任、脫貧數字。要把提高貧困群眾發展能力作為重要指標,把物質與精神、當下與長遠、個別習慣與整體風氣一起抓,如此,才能實現更穩定、更有質量的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