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建設輝煌成就的重要法寶,是黨的傳家寶。新時期要繼續繼承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借力“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工作中厚植“四以四為”,打牢群眾根基,暢通干群血脈,激活群眾力量,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以群眾為中心,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求黨員干部在心中牢固樹立起人民權利至上、人民利益至重、人民地位至高、人民作用至強的思想觀念,回答好“為官三問”,弄清“我是誰”牢記安身立命之本,弄清“為了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弄清“依靠誰”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只有弄清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才能真正厘清誰是主人誰是仆人,才能真正明白責任和擔子為誰背負,才能夙夜在公而不敢有絲毫懈怠,才能吃苦在前享樂在后。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有的放矢解決實際問題。群眾的需求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我們工作的方向和奮斗的目標。因此,走農村、進社區、訪群眾,每到一處都要認真傾聽和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把準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和需要,堅持以服務群眾需求為導向,優先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在工作中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解決群眾實際問題上,積極回應群眾期盼,落實好群眾訴求,在辦好一件件群眾期盼的實事中密切聯系群眾,在推進轉型升級中交出一份份優秀的“民生答卷”。
以群眾意見為鏡鑒,實打實整改存在的問題。群眾的意見是推動我們工作發展的良藥。有問題就要改,這歷來是共產黨人求真務實的態度,也是共產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工作中要經常把群眾請進來參與,請群眾來當裁判,以謙虛謹慎的態度接受群眾的建議和意見。對群眾提出的真實問題,要即知即改、立說立行;對不存在的問題,要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良好態度。只有切實找準、瞄準問題,不回避不敷衍,發現什么問題就整改什么問題,以落實為重,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以群眾監督為抓手,織牢織密正風肅紀之網。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在論述巴黎公社原則時,就提出在權力機構服務的公職人員要“經常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權力是為群眾服務的,群眾的感覺最深刻、了解最直接,因此群眾監督評價的分量自然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人的缺點或者錯誤往往是“當局者迷”,而群眾則是“旁觀者清”,只有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監督的積極性、主動性,暢通監督渠道,保護好監督人的合法權益,才能織牢織密群眾監督這個網絡,對權力運行形成有效約束,使權力在千萬雙眼睛注目下運行。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社保局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