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但這不等于說讓干部干得熱火朝天,貧困戶在家坐著拿錢。(人民日報1月9日)
沒有比人更高的峰,也沒有移不走的窮山。人窮不可怕,但怕的是精神上的“窮”根沒有徹底斬斷。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要真正擺脫貧困,首先就必須在精神上脫貧,讓精神先“富起來”。
“工作忙不怕、累不怕,就怕搞成了上呼吸機式扶貧。”因內生動力嚴重不足,一些貧困戶仍靠政府發錢維持,產生拉著手能站著,撒開手就癱下的尷尬,就像上管子,呼吸順暢,管子一拔,馬上就不行。久而久之,既耽誤了脫貧攻堅的進度,也形成群眾不愿脫貧的依賴心理,使“脫貧成果”相當脆弱。
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這既是全國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黨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但同時,也要調動被幫扶貧困群眾的原動力,讓他們明白“自助者天助也”的重要性,激發他們自我奮斗的意志,主動脫貧的強烈愿望。
精神先“富裕”起來,應轉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精神是扶貧脫貧之靈魂、明燈,是戰勝貧困的力量之源。對于扶貧干部來說,要改變只靠物質幫扶脫貧的想法,既要送溫暖、送技術,更要送志氣、送信心,只有從精神上立起來、強起來、富起來,扶貧開發才有“魂”有“根”,貧困戶才能真正脫貧。
精神先“富裕”起來,需動真情。貧困不僅僅是一種收入低下的狀態,更是一種生活質量的整體下降。每個貧困家庭的情況不同,思想覺悟、認識能力客觀上也有差別,這恰恰是精神脫貧工作需下力的方面。扶貧干部要學會把脈問診、按方抓藥,多感受民生之艱難,多做耐心工作,不離不棄、不煩不厭,與他們“結窮親”“聊家常”,通過真情滲透,拉近彼此距離,給他們注入精神的力量。
精神先“富裕”起來,要做細活。扶貧工作需要更多地激發貧困戶的參與意識,既要授人以魚,也要授之以漁,緊跟時代步伐,實行扶貧資源差異化分配,采取承包、控股、參股、聯營等模式,讓貧困戶在資產收益分紅,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積極性。同時,也要抓好抓實“精神扶貧”,強化政策引導與教育幫扶,通過“五好模范”“我脫貧我光榮”等評選活動來營造我奮斗、我努力、我脫貧的良好氛圍,加大文化下鄉、知識下鄉的力度,達到除窮根、長精神的效果,切斷貧困“代際傳遞”,讓脫貧人口“站起來”“走得遠”。
(攀枝花市西區格里坪鎮人民政府 焦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