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微博認證為“四川省政協委員、建川博物館館長”的樊建川,在自己有100萬粉絲量的微博上發出一條消息:成都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羅強邀請十幾名網友,座談怎樣面對和解決霧霾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座談會召開的地點,不是在市政府的會議室,而是選擇了一間茶館,大家以喝茶的方式討論,別有深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怎樣面對和解決霧霾問題,政府官員,社會人士各有體會和看法,主要領導有宏觀眼光,市井小民有獨特感悟,聽聽老百姓看法,綜合一下老百姓意見,不僅能夠形成一套完整的解決霧霾問題的體系,而且能夠得到市民理解,廣泛支持、配合,形成全民參治的氛圍,這無疑是最佳治霧霾方式。
不僅霧霾問題需要深入群眾,任何群眾工作也必須要洗耳恭聽民聲。對干部年終考核,除了看總結材料,還應該深入茶館、廣場、公園,田間地頭,走訪一些群眾,聽聽他們怎么說,怎么評價。年終慰問困難群眾,也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到底哪些群體更需要慰問,而不是“紙上點兵”,基層干部帶路,讓慰問失去“準心”。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見蘭考泡桐,人們想起焦裕祿;到大亮山林場,想起楊善洲;聞壽光蔬菜,想起王伯祥。領導干部像割韭菜一樣,一撥一撥地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留下的是口碑,帶不走的是民聲,是為人民做了多少實實在在的事情。因此,理政一方,一定要圍繞民生謀發展。“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聲就是發展的風向標,是行動的指南針。
最美是民聲。優秀的黨員干部一定是善于傾聽民聲的。領導干部的得與失,群眾工作的核心、焦點在哪里?都可以從質樸的民聲中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是要深入最基層,走進老百姓的生活,與群眾手心相連,方向相同,目標一致,勁使一處,讓民聲聲聲入耳,走心,催行。
(四川省鹽亭縣教育體育局 李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