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標準委昨日發布了《政府熱線服務規范》等292項國家標準,新標準涉及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管理、農業服務、文物管理等方面的評價指標新體系。其中《政府熱線服務規范》規定,政府熱線受理宜采取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工作制,且電話受理時應在15秒之內接聽。(12月23日《新京報》)
設立政府熱線電話的初衷,就是要在百姓與政府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提供一個官民互動的綠色通道。通過這個橋梁和通道,政府可以為百姓提供各種咨詢,接受各種投訴,解決各種問題,也以此來體現政府的服務屬性。
熱線電話不僅是政府向公眾設置的服務平臺,也是政府接受公眾訴求和監督的重要方式。公眾訴求的回應、解釋、答復與處理,這是政府熱線電話的重要功能,也是政府不容推卸的責任,因此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政府熱線受理宜采取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工作制,且電話受理時應在15秒之內接聽。此次《政府熱線服務規范》的規定也表明了政府服務意識的提升,表明政府對民情民意的重視度越來越高。
但在以往的一項公共服務熱線公眾印象調查顯示中,有96.9%的公眾至少聽說過一條公共服務熱線,而提到對其印象,僅有28.8%肯定是“親民好舉措”,54.7%認為“有些雞肋”,還有16.5%認為“純屬擺設”。
也就是說,在過去,很多政府熱線電話不但未能起到官民溝通,解決問題、便利百姓的作用,反而因為陷入了“難打通、難溝通、難辦事”等“三難困境”,損害了政府部門的形象和公信力,被百姓稱之為“雞肋”和“擺設”。
熱線出現“堵車”“占線”的情況,可能確實是熱線工作量巨大、工作人員相對不足所致使的。但歸根到底,地方政府熱線難撥通、難辦事,說明相關方面服務群眾意識已經“掉線”。政府既然公開熱線電話,那就必須讓其成為有效電話。政府“熱線”成“冷線”甚至成為“死線”,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地方政府部門及公職人員服務意識匱乏,內部管理缺失,以及缺乏制度化、規范化要求所致。
政府熱線如果不能發揮便民功能,就明顯背離了設置它的初衷。徒耗人財物力、用來隨時應付上級檢查,卻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任何服務。如此打著“便民”幌子大搞形式主義,勢必深深刺痛公眾神經。如果官方網站、政府熱線電話形同虛設,有名無實,不僅影響行政效率,堵塞言路,而且使政府誠信大打折扣。
所以提高服務意識,加強內部管理,圍繞政府熱線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的操作流程,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更加具體地說,要建立政府熱線電話的登記、記錄的可回溯機制,嚴格落實首問負責制;要有定期的檢查、監督、反饋,可以通過定期回訪群眾,或是引入第三方評估,評定熱線效果,制定獎懲標準。
只有把這些工作做好了,政府熱線才有望真正發揮“回應百姓關切、解決百姓問題”的現實作用,也才能給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