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鮮明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既是最廣大人民脫貧奔康的現實動力,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必須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建設各方面、全過程,加快推動全面小康社會進程。
轉變發展方式,狠抓可持續、可循環產業,讓綠色成為發展的最大動力。產業是稅收、就業、民生、經濟實力的源頭活水,是發展穩定最重要的基礎和最終的依托。只有通過綠色產業發展,培育壯大綠色產業,把生態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發展強勢,才能讓“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要以綠色、循環產業為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全域全景式旅游開發,加快綠色新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發展壯大生態農業,構建涵蓋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農業、綠色園區的產業體系。要抓好傳統工業改造提升,以最嚴格的環保標準抓好對高污染、高能耗傳統工業的監督與整治,加大傳統企業技改擴能力度,及時淘汰落后產能。
打造宜居城市,推進全方位、全領域治理,讓綠色成為城市的最靚名片。加快綠色城市建設,必須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發展,在規劃、建設、管理中突出“綠色”,打造宜居宜業宜旅的現代城市。要做到規劃重綠,全面實行綠色規劃、設計和施工標準,科學規劃綠色城鄉建設,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科學規劃拆建,留足綠化空間,把城鄉建設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情、留得住鄉愁的鄉土樂園。要實施城市造綠,明確管理護綠,實施城市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強對城區范圍、城鄉接合部、鄉鎮集鎮的環境整治,著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城鄉環境。
堅持生態優先,開展大規模、大范圍增綠,讓綠色成為城鄉的最美底色。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對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作出部署,只有全面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才能真正筑牢綠色發展的屏障。要全域推進綠化行動,推動退耕還林,加大荒山、荒坡、荒丘、荒灘造林綠化,加強飲用水源地、塘庫周邊綠化,開展植樹造林活動,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要以綠色示范引領帶動,以生態文明示范區、幸福美麗新村、綠色生態文明精品示范園建設等為抓手,點面互動,打造全域性綠色城鎮、綠色村莊、綠色庭院、綠色通道、綠色庫區、綠色園區、綠色景區。
倡導低碳生活,養成尚節約、尚環保習慣,讓綠色成為生活的最好風尚。綠色生活是綠色發展的關鍵,是綠色發展的精神內核,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生活的浸潤與支撐。要樹立綠色新風,將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知識納入國民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通過“小手牽大手”等方式,引導公民養成綠色、健康、文明的行為方式,形成尊重自然、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良好社會風尚。要倡導綠色消費,推進綠色消費理念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廣泛動員全民參與綠色消費,引導公眾在消費時選擇無污染、無公害的綠色產品,加快形成愛護自然光榮、勤儉節約光榮、綠色低碳光榮的社會氛圍。要習慣綠色生活,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等創建活動,促使全民自覺養成綠色的生活方式。
健全機制保障,實行硬制度、硬指標考核,讓綠色成為干部的最實追求。建立契合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制定完善金融信貸、環境容量、土地利用、財政稅收、生態補償等綠色發展政策,健全生態保護考核、生態保護責任追究、生態保護管理體制等制度,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成效激勵、責任追究的綠色制度體系。鮮明體現綠色發展的考評導向,把綠色發展成效納入對領導干部考核內容,作為任期內經濟審計的重要方面,并定期開展督查,倒逼各級干部推進綠色發展。明確符合綠色發展的獎懲制度,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把“綠色政績”與干部獎懲、教育管理、提拔使用等有機結合,對資源嚴重浪費、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的區域,實行嚴格查處并追究相關領導干部責任。
綠色發展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持之以恒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綠色城鄉、養成綠色習慣、建優綠色生態,才能實現城鄉綠色發展,助力我省尤其是貧困地區按期脫貧奔康。
(作者系興文縣委書記、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