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梅松武
從政治生態看黨內監督,黨紀面前一律平等,遵守紀律沒有特權,執行紀律沒有例外。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紀律嚴明是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的重要保障,是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必然要求。堅持用鐵的紀律從嚴治黨,《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旗幟鮮明地把紀律挺在法律前面,特別強調“黨內決不允許存在不受紀律約束的特殊組織和特殊黨員”,喊響了“黨內監督沒有禁區、沒有例外”。這是黨心所向、民心所趨,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境界!
黨內監督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內監督,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建章立制,嚴明紀律,強化監督,取得了明顯成效。據報道,黨中央已經對建國以來黨的2.3萬件“紅頭文件”進行全面篩選清理,涉及規范黨自身的組織工作、黨的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法規有1178件,分別對其中與憲法精神和法律法規不銜接或文件之間相互沖突的691件宣布失效或廢止處理,而繼續有效的487件中有42件須根據需要進行適時修訂,目前已經出臺或修訂黨內法規50多部,超過現行150多部中央黨內法規的三分之一。特別是去年修訂出臺的 《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有機統一,把黨的紀律歸納為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六大紀律,體現了依規治黨規律的認識深化,是 “正面清單”“負面清單”“專項清單”三位一體的系列組合創新。十八屆六中全會突出全面從嚴治黨這個主題,對1980年制定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準則》和2003年頒布實施的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 (試行)》進行修訂,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監督的方向、目標、原則、任務、舉措,這是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基礎性工程,是加強黨內監督的制度保障。
從政治生態視野看,黨內監督是黨的領導的重要內容。黨的領導包含著管理和監督,離開了監督就談不上管理。黨內監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監督是黨委履行主體責任的監督,是黨內全體黨員參與的監督工作,主要是通過民主生活會方式,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狹義監督是紀委監督執紀問責,也叫專門性監督。黨內監督條例把黨委監督作為重點,規范黨的工作部門監督職責,體現了權力和責任的統一。黨內監督必須貫徹民主集中制,依規依級進行,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形成“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的良好政治生態。
從政治生態視野看,搞好黨內監督,在實行專門性監督的過程中,不但需要加強各級黨委對各級紀委的監督檢查工作的領導,而且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務公開原則、黨內民主原則、黨內平等原則、黨員權利原則。黨務公開是實行黨內監督的先決條件,如果沒有黨務公開,黨內同志就無從了解黨的活動情況,當然也就無法進行監督工作。黨內監督屬于民主監督的范疇,本身就構成黨內民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黨內平等原則是實行黨內監督的基本條件,它表明中國共產黨所有黨員不論其職位高低、資格深淺、權力大小,一律都是平等的。這意味著,在黨內沒有特殊的、可以不受監督的黨員。黨員要成為黨內監督的主體,必須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不能保障黨員民主權利,不能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黨內監督就是燒不燃的“冷灶”。
從政治生態視野看,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不受監督的權力是極其危險的,這是一條鐵律。新形勢下,加強黨內監督必須與外部監督相結合,更好發揮法律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的作用,確保權力行使到哪里,監督就跟進到哪里。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黨內監督沒有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