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做合格黨員。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著力提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能力水平,做維護社會穩定的排頭兵,為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一是創新維穩理念,理清工作“思路”。“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維權是維穩的基礎,維穩的實質是維權。改革是由社會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到深化,改革越深化,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就越多,群眾的權利意識、公平意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穩定進入風險期,社會矛盾進入集中期,必須實現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正確處理社會矛盾,把握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維穩必先維權,必須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一味追求維穩,忽視群眾利益問題解決,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要健全維護群眾利益的有效制度,完善解決群眾訴求的長效機制,使群眾切實感受到利益得到有效維護、權益受到公平對待。要重視疏導化解、剛柔并濟,既不能在維穩維權上管得太緊、呆板僵化,更不能要求太松,渙散松弛,要充分理解和處理好秩序和活力的關系,充分調動積極因素,確保社會治理既有條不紊又生機盎然。
二是妥善處理矛盾,找準方法“出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治本,解決民生問題矛盾是解決社會矛盾的切入點,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持續不斷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民生問題矛盾,有效解決群眾后顧之憂,為社會穩定、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奠定穩固物質基礎。要持續增強改革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準確認識和對待社會發展過程中利益關系及利益格局調整,準確把握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相互關系,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推動發展、維護穩定的能力,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重要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關鍵環節“一子落而滿盤活”,既善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
三是推進平安建設,護航穩定“道路”。“能扶天下之危者,必據天下之安。”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要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全面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維護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局面,做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系統體系建設,引導群眾依法行使權利、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緊緊抓住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制約平安建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堅決防范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突發,堅決遏制嚴重刑事犯罪高發,把整體防控與專項打擊相結合,保持對高壓態勢,維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要立說立行、即知即改,對群眾急需急辦的“零懈怠”,對群眾深惡痛絕的“零容忍”,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根本坐標,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重心落在城鄉社區,盡可能把服務、資源、管理放到基層,為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標本兼治、重在治本,推進多方參與、合作共享、風險共擔,努力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作者單位:達州市大竹縣人和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