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為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新戰略新部署,中共四川省委十屆八次全體會議深入研究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系列決定。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就把保護環境作為了基本國策,而節約資源在進入新世紀后也被作為了基本國策。30年過去,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歷史性進步,而生態環境問題也成了制約繼續發展的短板。
在四川,雖然進行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環境治理,但似乎環境質量與人們的期待還存在一定差距,于是此次通過集思廣益,力爭在污染防治中,探索出一條市場化機制解決環境問題的四川路徑。
對森林覆蓋率的要求,對農業發展觀念的轉變,對綠色生活方式的定位,對低碳產業的構建……是當地政府對“兩學一做”活動入腦入心的實踐和追求,也是四川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我們說,生態沒有替代,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生態與民生是不可分割、相互促進的統一體,生態情況的優劣,直接影響大眾生活質量和前景預估。四川通過“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定位,不斷釋放著生態紅利,讓群眾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共享生態文明建設鑄就的美好環境。于社會,于百姓,于環境,都是一個大大的贊。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在“十二五”期間,富饒的沃土,俊美的山川為該省吸引了絡繹不絕的觀光者。進入“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被再次提上重要日程。《呂氏春秋》有云:“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綠色發展是經濟與生態相融合的發展,是“群眾富”與“生態好”的有機統一。四川省委在“兩學一做”活動的引領下,以科學的理念統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積極調整產業布局,以生態理念打造綠色經濟,使生態建設與群眾增收相結合,不失為理論付諸實際的有力代表。
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四川省委確立的一整套治蜀興川方略契合中央精神、符合四川實際,筆者認為,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改善生態環境不僅是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內容中至關重要的一項,不僅是“兩學一做”活動中理論聯系實際的有力佐證,更將成為執政興業最科學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