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情,監督都是必須的。一個小學生寫作業,若無監督,也常會應付了事。 作者 顏慶雄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領域改革不斷提速和深化,舉措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之勢。如何落實改革任務?如何強化改革責任?如何確保改革取得實效?充分發揮改革督察的作用十分重要。如何讓督察進一步發揮威力,如何讓改革督察這個“殺手锏”更鋒利,本期時勢專論進行關注。
嘉賓
徐家良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周民良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
本報評論員 王付永
督察主要是解決改革本身的問題
主持人: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以更大的決心和氣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既要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要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確保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向不偏離、黨中央明確的改革任務不落空,使改革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如何認識督察在改革過程中的作用?
周民良:改革從來就不是件輕松的事情,而自我改革則會更加困難。我們正在經歷的全面創新改革就是從內部,對既有的利益格局重新調整優化,是對自我的革命。在這個過程中,自上而下的督察尤顯重要。改革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改革督察主要是解決改革本身的問題。
回顧歷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改革督察一直居于重要位置,加大督察工作力度是一以貫之的要求。從提出“嚴把改革督察關”,到強調“改革推進到哪里、督察就跟進到哪里”,從明確督察工作要“在是否解決了突出問題上下功夫”,到要求構建“上下貫通、橫向聯動的督察工作格局”……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改革實踐、突出問題導向,強調發揮督察在打通關節、疏通堵點、提高質量中的作用。抓好改革督察,既是重要的改革方法論,又是深化改革的具體要求,是確保改革改有所進、改有所成的關鍵舉措。
徐家良:改革是一場革命,涉及部門之間的權力分配,調整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難免會遭遇各種梗阻。當前,改革方案不斷出臺,各項改革正在有序進行,呈現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良好態勢。但也應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門,改革任務不落實,雷聲大、雨點小;改革責任難落地,不作為、進度慢;改革成效不明顯,群眾的獲得感還有待增強。破解這些現實問題,確保改革方向不偏離、改革任務不落空,就必須用好改革督察這個重要手段,以強有力的督察工作形成倒逼壓力、激發落實動力,讓改革落地生根、取得實效。其實,做任何事情,監督都是必須的。一個小學生寫作業,如果沒有監督,也會心猿意馬,走心偏向甚至涂鴉應付的現象也會時有發生。
“三督三察”是考核體系,也是重要方法
主持人:如何督察,習近平總書記從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等六個方面,系統論述改革督察工作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這六個方面的邏輯關系是怎樣的,又該如何在實踐中體現這種關系?
周民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深遠論述,為推進改革、狠抓落實指明了行動方向。“三督三察”是有關改革效果的一個全面、客觀,具有自我完善和修復功能的評價體系和方法論。也就是說,它不僅是一個評價體系,更是一個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具體來分析,“三督”的指向是改革本身,“三察”的對象是實施改革的主體。在這個評價體系中,目中既要見到物,也要見到人,只有把人和物聯系起來看,才能真正發現問題所在。比如對于一項改革,雖然進度不快,成效也不理想,但是作為推動改革的主體來說,在責任和作風上又沒有問題,那么問題就可能出現在認識上,對改革本身認識還有偏差,還需要進一步校正對改革方法的理解;或者是在這個地區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同一般,推進改革還需要進一步加大部門之間的協調和聯動,進一步加大對本地區資源和政策上的傾斜等。同樣,有的地區改革進度快、成效也不錯,是不是就一定可以給相關人員以積極評價呢,也不能這么靜止地理解,還要結合責任和作風來綜合評判。如果作風和責任心不怎么樣,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改革的推進本應該可以做得更好。只有既督改革進度,也察責任作風;既督任務落實,又察認識覺悟,才能確保改革不跑偏、不走樣,改有所進、改有所成。督察既是問責,但更是一個糾偏發現問題的過程。
徐家良:督察的六個方面是從督察內容本身來談優化督察成效的。如果能把督察當做一個整體來看,這種方法才會更有效,也更能打通關節、疏通堵點。可以從兩個方向努力。一是運用這種工具的方式,有常態性的督察、抽樣式的督察,體檢一樣的普查法,對不同的領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另外也可以分為定向督察、定點督察、定時督察、定人督察,以此實現督察全覆蓋。比如,定向督察聚焦重點難點的改革領域,比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定點督察關注地域問題,對一些改革推進有難度的省份和地區進行重點督察;定時督察則選擇一些重要時間節點,對一些重要改革事項進行監督;而定人督察最好根據民間反映的問題線索,“按圖索驥”進行有差別的考核。“名必有實,事必有功。”以強有力的督察工作推進改革,督就要督在點子上,要有問題導向。改革任務面大量廣,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僅成本高,效果也未必好,現實中也不可行。所以督察的方法,督察的時機選擇、督察的對象設定就很重要。
督察之外,監督尚需更多外部之力
主持人:以上內容,都是從“三督三察”體系本身來談如何讓督察更好地發揮作用。改革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改革督察主要是解決改革本身的問題,問題再前進一步,又該如何增強督察本身的力量呢?
徐家良:上面所有舉措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信息的有效性。然而恰恰這一點是需要認真對待的。我們的督察工作更是從體系內部自我完善的一個方法。而信息是否有效、真實來自于外部。所以重視民間監督、民意的力量等就很重要。要開門搞改革,也要開門搞督察,鼓勵社會參與,廣集各方智慧,讓改革督察這個“殺手锏”更有殺傷力。比如在“三督三察”體系中,任務、進度、成效這些指向改革任務本身的“客觀性”指標相對容易評估,然而具體到對人的考核,比如改革者的認識是否到位、是否有責任心以及是否具有推進改革的良好作風這些“主觀性”指標的準確把握,就需要更廣泛社會力量的支持。
周民良:“三督三察”目的更多是從改革政策的落實落地而言,一項改革政策落地之后,其政策效應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之后才得以體現。比如簡政放權、財稅改革、司法改革等,改革政策雖然已經落地,但是簡政放權的力度、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度和廣度等的不同,都會影響到改革效果的大小。所以對于這些技術性比較強的改革領域,系統內的督察之外,也要以適當方式傾聽熟悉這方面改革內容的系統外人士的意見,注意從外部評價中發現問題;另外,一般來說,改革措施落實階段的督察相對容易操作一點,而落地后的效果評估則相對專業一點。建議把督察工作和專業評估工作相結合,適當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改變外部評價和自我評價“兩張皮”情況。第三方機構能客觀、公正、獨立地展開調查評估,為政策落實提供社會支撐。
改革政策效應專業評估要和“三督三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以督察情況作為開展評估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也要以專業評估結果作為“三督三察”的重要參考依據。當然,為充分發揮第三方評估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在第三方機構的選擇上,制定嚴格標準,比如與政府沒有關聯尤其是利益往來,比如在某一些領域專業性強、信譽度高;第二,對于第三方的履職,也要有監督,杜絕第三方被收買等現象,保證公平公正。第三方只有切實負起責任,才能真正地找準問題,切中要害,為改革出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