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在推行村務公開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據近日四川日報報道,在一些地方,村務長時間不公開,村民有點氣,也有一些地方存在公開不及時、不全面、群眾看不懂、參與少的現象。這反映出一些地方對村務公開不重視、不上心,更認識不到村務公開的重要意義。
從全國來看,村務公開一冷一熱的現象還很普遍。一些地方村務公開熱熱鬧鬧,可群眾對村務公開的內容反應卻有點冷,村務公開內容離群眾還有點遠,村民不愿看、看不懂,監督更無從談起。村務公開要敢公開、真公開、常公開,還要會公開,讓群眾愿意看,看得懂,參與進來,從而真正發揮監督作用。
公開什么,要有群眾的視角。村務公開要讓群眾愿意看,就不妨多寫點群眾關心的事,從群眾關心的脫貧政策、土地拆遷等來展開。村務公開是讓群眾看的,如果故事的主角不是群眾,那么村民就不可能會有參與和關注的積極性。從群眾視角制作的村務公開,群眾自然會去關心,去圍觀,去參與。當前,部分地方村務公開漏項多、范圍窄,群眾看不全;財務公開“一鍋燴”,群眾看不懂;村兩委關門決策,群眾進不來。凡此種種,都說明了這些村務公開不是從群眾視角來展開的,而是從如何應對上級檢查,如何向群眾交代的動機來炮制的。這樣的村務公開,要么是一張自證清白的流水賬,要么是一篇應景的“交代材料”。如此村務公開,對群眾來說必然是空洞無物,也與村務公開政策設計的目的相去甚遠。
村務公開要有群眾視角,就不能只是結果公開,也應是過程公開。村務公開不僅要讓人看得懂,還要讓人愿意讀,有可讀性。愿意看的前提是村務公開的真實性,村務要原生態的呈現,問題在哪里,成績在何處,如何解決等等,公開的村務不應當是去了樹葉,干巴巴的一個樹干。拿村級財務來說,有村子公開的財務只有一些干巴巴的財務專業術語和一串串帶小數點的數字,不要說大多數村民,就連非專門負責財務的村干部和上級負責此項工作的督察人員都未必能看得明白。村民關心的不只是數字,還有數字背后的事,比如對于一筆畸高的招待費,村民更想知道的是這些費用究竟招待了誰,辦了什么事,如果對這些語焉不詳,群眾心里有點氣就不可避免。
村務公開要有群眾視角,就不應該是一篇平鋪直敘的說明文,更不應當是一篇“形象廣告”。群眾感興趣的往往是那些棘手的,甚至還沒有得到很好處理的村務以及對這些活動下一步怎么辦的具體規劃。村官怎么當,村務怎么管,村事怎么議?其實公開這些內容,才會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才會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公開這些內容,更會凝聚人心,集中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