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8年考公務員62次的孫海巖正成為一個被網絡熱傳的話題。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從2009年1月到今年8月,事件主人公孫海巖先后參加了62次公務員考試,最終通過了浙北某市基層法檢崗位面試后,將自己的公考經歷分享到一個論壇。面對記者的采訪,孫稱“這些年把考上公務員當成信仰”。
孫的公考經歷迅速招致沸沸揚揚的議論,其中不乏有些評論質疑“這樣以當上公務員為信仰的報考者,即便他考上公務員,也非社會和公眾之福”。一部分網友甚至懷揣惡意,認為孫只是一心求“官”,而非真正熱愛這個職業。更有甚者認為孫海巖之流的考生只是基于對利益的選擇,而以“信仰”為借口。看罷這些評論筆者啞然半晌,思考著社會中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仇官”心態。筆者認為,某些評論有失偏頗,應該讀懂孫某堅持公考背后信仰的力量。
一個本身充滿堅持,正能量的勵志好故事,何以跟公務員這個職業掛鉤后,就被過度解讀,甚至成為某些占領道德高地的看客“口誅筆伐”的對象?到底是孫海巖這樣追逐自己“中國夢”的年輕人不對,還是社會某些人患了“負能量綜合征”。需要說明的是,公務員歸根到底不過就是社會分工的一個普通職業,絕非跟“官”能劃上等號。有的公務員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切實履行了角色義務。筆者審視有些不懷好意的評論時,更擔憂的是:整個網絡輿論充滿戾氣,社會上有的人更缺乏蔡元培所提倡的“兼容并包”的思想,對奮斗的年輕人缺乏一種寬容心態。
小時候讀《愚公移山》的故事,筆者就深深為愚公的堅持不懈,努力改變現狀而折服,欽佩于愚公要有怎樣的毅力才能把擋在門前的大山移開,將自己的家園建設好。年齡稍長,讀到歷史上紅軍八年抗戰,終將日寇驅除出境的豐功偉績,為革命黨人長期堅持的信仰震撼。至于成年,讀《黨史》,明白了長征的艱苦卓絕和共產黨人堅持信仰的精神。從媒體曝光的信息看,孫海巖不是“官二代”,不是“富二代”,他沒走“后門”,憑借自身努力最終“成公”,他只是出身陜西農村的“農二代”,靠著自己8年的堅持換來了相對穩定且對自己來說收入可觀工作,程序合法,選擇現實,沒傷害任何人,到底觸碰了哪些好事者“敏感有多情”的“神經”?輿論大可以不推崇他的不理智,不效仿他的“成公模式”,但絕不能否認他的堅持努力。
幸好筆者幾乎被顛覆的價值觀依然清醒,社會選擇應該是多元的,堅持公考是這個農村青年個體義無反顧的選擇,其他人無權惡意揣測和過度解讀。誠然,作為成年人,8年來堅持公考背后真的有具體現實利益的考慮,而作為一個正能量有溫度的評論者,更應肯定孫海巖努力的堅持背后的意義——這是信仰的力量,這是毅力的彰顯,這更應該是一個有溫暖力量的社會應有的對年輕人的理解和包容。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合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