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副部級干部主動申請做駐村書記的事跡,近日受到媒體關注。這位老同志經中組部批準,下沉到村任“第一書記”,一年來盡心做事,帶領群眾努力脫貧,受到當地群眾好評。臨近或已退休的高級干部,如何到廣袤鄉村發光發熱,在當下是一個很有針對性的新課題。(人民日報8月15日)
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然而,對于老同志來說,擁有豐富的閱歷、執政經驗和更多的人脈資源,能回歸基層干工作,既能發揮余熱做出貢獻,又能推進離退休干部轉型,還能引導更多年輕干部立足崗位奮發向上,又何懼近黃昏呢?
老同志千錘百煉,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這些經驗來自于平日里的點滴積累,經過歲月的沉淀、認真總結、精心提煉,當然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如果因為臨近退休或退休等原因就束之高閣,未免太可惜了。此時,“老同志”就可以將寶貴的經驗用到亟需脫貧致富的貧困村上,幫助其迅速找對方向、找準路子,帶領群眾齊心協力努力奮斗,從而奔向幸福的生活。
老同志見多識廣,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基層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面臨困難矛盾重重,常有“??心瞎蠠o從下口”的感覺。然而,“老同志”見多識廣,看問題想事情往往能一針見血,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基礎建設還是文化資源,都能迅速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分析出根源,找到最恰當的對策,從而避免走彎路和岔道。
老同志素質過硬,具有擔當的堅強魄力。俗話說: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老同志政治素養過硬,能嚴格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能帶領群眾做好工作。面對軟弱渙散的村黨組織,貧窮落后的農村面貌,下沉到基層的老同志,更能嚴以律己,秉公用權,敢于擔當,不懼人情干擾,堅決摒棄不良風氣,建設群眾滿意的班子,推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老同志來自于民,更有深沉的民生情懷。老同志大多來自農村,是土地的寬厚養育了他們,是農村的淳樸讓他們更快成長。如今,回到農村,更是一份感恩,更是一種回饋。昔日楊善洲退休后,放棄進城安享晚年的機會,而是扎根荒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綠了荒山白了頭。這樣的民生情懷讓人感動,更激勵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同志扎根基層,奉獻終身。
葉劍英同志曾在八十壽辰有詩云:“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人生暮年如夕陽,但在落山前仍要發光發熱,盡顯壯麗本色。老同志更要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的志氣,樂觀進取,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因此,老同志又何懼近黃昏?(文/李逍遙)
(四川省合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 李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