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多家中央新聞媒體,分別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集中報道了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35年如一日地用科技助太行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先進事跡。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李保國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廣大黨員、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學習李保國同志心系群眾、扎實苦干、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績。”
在諸多有關他的工作生活細節的宣傳報道里,我們能感受到一個一顆紅心矢志不渝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而奮斗的李保國,一個一心一意為民干實事謀福利并創造出非凡業績的李保國,一個一塵不染保持共產黨人高潔本色的李保國。他走了,卻在太行山上、在百姓心底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綠色豐碑;他走了,卻留下了無數供我們學習的精神財富。
我們要學他做一個“鐵人”。“他扎根山區35年,每年深入田間地頭200多天,行車4萬多公里;他承擔了8門研究生課程和3門本科生課程,卻從未調過一次課。”我們不禁要問,他為何這么拼?哪里來的干勁、闖勁、韌勁?細讀他的故事,原來他已經把“活著干,死了算”當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條。這雖不是豪邁的宣言,卻是“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生動詮釋。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的意志才能堅強得如鋼如鐵,我們才會有鐵一般的紀律和堅守,鐵一般的擔當與奉獻。如今,我們也有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精神懈怠萎靡,就是因為“缺鈣”“少鐵”。
我們要學他做一個“牛人”。“他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先進個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很牛,他是點石成金的“科技財神”,是攻堅克難的“太行愚公”,是助農致富的“農民教授”。我們學習他,不是簡單喊幾句口號后又回歸安穩舒適的生活,而是既學他“把我變成了‘農民’,把農民變成了‘我’”的百姓情懷,還要不斷見賢思齊,拒絕酒局牌局,拒絕燈紅酒綠,啃啃“大部頭”,做做“書呆子”,多學點科技文化知識,努力提高實踐能力,學他練就一身本事,然后將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變成一件件為民服務的實事。
我們要學他做一個“凡人”。“你省點心吧,西裝革履,怎么和農民坐一條板凳,咋進果園教技術?原來,讓自己變得更像農民,是李保國有意的追求。”什么是群眾路線,什么叫深入基層、融入群眾?他的舉動就是活教材。有了本事,有了地位,慢慢就離基層群眾遠了,再慢慢就變得只會“陽春白雪”,不會“下里巴人”;只求“貴氣”,不講“土氣”;只會說“普通話”,不會說“方言俚語”,結果歪風邪氣滋生,百姓的不滿怨氣出現。認清自己只是一個凡人,把自己當成一個凡人,不怕“屈尊”,不恥“下問”,學他用真心真情換得民心民意。
看了他的事跡,想起毛澤東同志的一句名言,“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這用在李保國身上,真是生動貼切而又打動人心。
(作者單位:達州市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