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牛鼻子。增加有效投入,增強發展后勁,抓手就是抓好項目建設。本報日前報道,對簽約在建項目,阿壩州狠抓投產,堅持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案”工作機制,定期深入項目建設現場了解建設情況和進度,幫助解決建設中的實際困難和矛盾,確保簽約在建項目早投產、早達產、早見效。對新簽約項目,阿壩狠抓落地,探索推行“一條龍”“保姆式”服務。
“四個一個”工作機制的出臺,是由于近年來總有一些簽約投資項目只有數字展示、沒有實效業績。據報載,近五年來,阿壩州累計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01個,協議引資總額高達2104億元,然而實際到位資金只有326億元,到位資金僅占協議引資總額的15.49%。為促進項目履約、落地和實施,阿壩州不久前出臺《招商引資簽約項目清理工作方案》,對招商引資簽約項目逐一摸底,全面清理,并進行分類處置。
上述投資項目到位資金的比例是夠低的,事實上,“只顧招商數字之大、不顧落實之弱”是一種通病,全國不少地方也不少見。可貴的是阿壩州敢于直面問題、自揭短處、自我補救。項目從引進到落地,及至開花結果,是一地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可謂環環相扣、缺一不可。換句話說,努力引來投資項目,還只是階段性目標,而項目順利落戶投產、產生效益,才是根本。
想當初,眾多讓人目眩的“高大上”項目是誰引進的、繼而是怎么落地的?當時的承諾又是咋樣的?縱有千萬個理由,但是,唯一不能回避的是——項目招引而來之后,有沒有人追蹤落地情況,有沒有人去追查落實不佳的阻點到底是什么,有沒有人為項目落實情況不佳擔責?
這涉及項目建設跟蹤服務的問題。平時,有人經常感嘆——“招商引資,閉門宰客”。這種情形,應該說在阿壩州目前并不存在。阿壩州良好的發展環境應該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從局部、部門和個人角度看,我們的工作中仍然存在重“引入”輕“跟蹤”的現象。爭取引進項目時,可謂是群策群力、千方百計,都是一步一步“跑”出來的。如果開頭轟轟烈烈,后來悄無聲息,顯然,之前的付出就成了白搭,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
好項目,是“盯”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有些項目,之所以落實不力,資金不到位,原因固然復雜多重,但相關善后落實措施弱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些項目的資金到位,更大程度取決于項目落實和服務方的工作措施是否及時跟上、是否細化入微。一些人往往認為,拖幾天沒得啥,緩服務不會出紕漏。恰恰是這些惰性思維,極易涼了投資方的心。
千忙萬忙,不抓落實就是瞎忙;千爭萬爭,不抓落實就是空爭;千招萬招,不能落實就是虛招;千條萬條,不去落實就是白條。為官者必須有為。要按照干勁鼓足到位、責任擔當到位、目標細化到位、措施跟進到位的要求,牽住落實項目建設的“牛鼻子”,打好改革創新的攻堅戰。要拿出奮斗的激情、釘釘子的精神和對人民群眾的真感情,疏通腸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切實把抓項目工作落實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