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意不想收錢,是他們要送給我,有時候,‘想說不,真的好難’。從剛開始的幾百元紅包開始,到一下子收下幾十萬元的巨款,逐漸迷失在權力編織的名利場中……”(5月26日法制報)
“我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走上領導崗位。可惜,我沒有好好珍惜,意志不夠堅定,才慢慢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又是一個勵志哥走向墮落的歷程總結。這是一段并不陌生的話,這段話對于看慣了落馬貪污腐敗官員的大眾來說早已見慣不驚。
“想說拒絕收錢不容易”,倒出了腐敗者所謂的“苦衷”,但這樣的“苦衷”只會叫人啼笑皆非。我們不妨來看看符濤生的難處在哪兒?
難在堅守和誘惑的取舍是其一難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個道理從古至今皆有之。“當官不發財,發財不當官”本應是黨的領導干部的基本準則,但符濤生卻將其遺棄。從“2005年至2015年期間,符濤生擔任文昌市水務局局長、文昌市發展和改革局局長、文昌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文昌市政協副主席、文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期間,利用職務便利,在民生工程承建承攬等方面為他人謀利,多次收受承包人符某等12人賄賂共計239.1萬元。”這些來看,想必他內心的思想防線最終還是被誘惑給難住并打敗了!
難在個人成就與黨和人民排順序是其二難也。當下有部分官員喜歡將自己的在某一方面的成績鼓吹為自己為國家做出了多大的功勞,遇到稍有不順心、不合本人意的事時,就愛拿出有功之臣的派頭,將自己不合理甚至違法亂紀的要求和做法合法化。殊不知,官員個人的能力再強,也只有在人民群眾和黨組織給予的平臺上才能發揮施展。正如老一輩革命家陳云同志所說的“人民群眾、黨的領導、個人能力三者的排位順序不能變”。而文昌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符濤生卻又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難,最終選擇了將自認為的個人能力放在了人民和黨的前面,從而大肆的做著自認為理所應當的“被動受賄”。
如此看來,符濤生的“難處”還真是不少。但件件都是個人利欲熏心而起、貪婪之大而為,值得警醒!……
(作者單位:四川省平武縣龍安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