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意不想收錢,是他們要送給我,有時候,‘想說不,真的好難’。從剛開始的幾百元紅包開始,到一下子收下幾十萬元的巨款,逐漸迷失在權力編織的名利場中……”5月25日,經海南省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提起公訴,海南省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文昌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符濤生涉嫌受賄案。《法制日報》記者在庭審現場注意到,面對檢方指控,符濤生表示認罪服法,但辯稱自己系“被動型”受賄,收錢也很無奈。(5月26日《法制日報》)
文昌市的這位副市長可真夠“委屈”的,本有顆清正廉明之心,奈何“想說拒絕收錢不容易”,再加上是基于朋友之間的情義,系正常的人情往來,只好“被動”地走上了收受賄賂的不歸路。真不知其在落馬之后,為何還有“想說不,真的很難”的喟嘆。看多了落馬官員聲淚俱下地自我剖析與懺悔,符副市長的辯稱系“被動型”受賄,收錢也很無奈可以說還是頗有新意的,起碼讓公眾看到了官員貪腐的外部誘因,也為反腐工作的繼續開展提供了新思路與新要求。
黨的十八以來,社會風氣確實得到很大改變,但一些地方的,特別是某些領域(比如工程和人事安排)更是其中的重災區,還存在一些隱藏的“潛規則”和“明規矩”。很多時候,官員無須主動伸手,自有人按規矩將好處奉上。官員如果沒有特別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意志,置身其中難免日漸麻木,將不正之風甚至違規違紀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更何況,不識時務、自命清高,非要置身于風氣之外,還可能被當成“官場另類”,受到排擠乃至被邊緣化。據檢方指控,2005年至2015年期間符濤生利用職務便利,在民生工程承建承攬等方面為他人謀利,多次收受承包人符某等12人賄賂共計239.1萬元,某些領域丑陋風氣為害之烈,由此可見一斑。
俗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試想,你手中沒有權力,別人會無緣無故大把大把的把鈔票往你懷里擱嗎?換言之,利用公權在民生工程承建承攬等方面為他人謀利,也就是為了辦這些事能得到大量的錢財。所以,“被動型”受賄這種詭辯,其實是自己意志不夠堅定才慢慢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當然,僅僅有權不可能引來這么多主動,關鍵是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監督。符濤生所說的“想說不,真的很難”,不只是符濤生造就了被動,也不只是他手中權力引來了被動,而重要的是對其權力缺乏有效制約的監管生態創造了被動受賄。
“被動型”受賄的狡辯盡管如此蒼白無力,但也提出了這樣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如何在官員不想腐、不敢腐的同時,打造出一個不能腐、腐不了的良好氛圍與社會風氣。總而言之,貪腐取決于個人,取決于自己對于權力、對于金錢、對于地位的認知,這是一個主觀的行為,是一個成年人三思之后的決定,如若要用“被動”來辯解的確收錢“為他人謀利”的事實,也太過荒唐了。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扶貧移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