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消息:某官員因貪污受賄、濫用職權被移交司法機關。在接受組織審查期間,該受審官員放狠話威脅紀律審查人員,“現在你們查我,將來我出去一定要告你們,連你們紀委書記也一塊告,我要讓你們過不安生!”身為黨的領導干部,說出這么不堪入目的言語,態度如此惡劣,不禁讓人心寒?有些干部怎么了?還有點組織觀念、紀律規矩意識嗎?這樣公然對抗組織,態度強硬,毫無底線,已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敢問:黨性何在?底線何存?
何為黨的“好干部”?難道官員理直氣壯、浩氣稟然地自詡為“好干部”,就是百姓心中的“好干部”嗎?不容置疑,答案是否定的,信誓旦旦的豪情壯語誰也會講,“言必信、行必果”的擔當與果敢卻不是誰都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執著與勇氣更是多數官員所欠缺的。在面對紛繁復雜、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不講政治、責任缺失,陽奉陰違,欺瞞組織的官員大有人在。外面的世界很美好,抵住誘惑,堅守底線,嚴守人生“永開不敗”的法則,還在于自我警醒。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難免遺憾與不足。黨員干部只有耐得住寂寞,頂得住壓力、經得住誘惑,時刻“明鏡高懸”,時刻警醒警惕,要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自覺。
曾經,有多少落馬干部自詡“焦裕祿式好干部”,貫徹“做官為民”的執政理念,卻在歲月風霜的洗禮下,“花花世界”的誘惑中,一步步迷失了自我,步入歧途。領導干部,本無論身在何處,居何要職,都要自我約束,以身作則,以民為本。綜觀近年來滑入腐敗泥潭的一些干部,他們的墮落之路也不是“一如既往”的。從政之初,他們也有一顆為民造福的初心,但慢慢地他們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隨波逐流, “底線”下滑,最終陷入了萬劫不復之深淵。
“大道”不偏離,“小節”不喪失,是底線思維的準則。怎么用權,什么事可以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懸紀律的明鏡,手中緊握法律的戒尺,洞悉為官做人的尺度,方為明智之舉、方是為官之道。《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中指出:黨紀國法不能成為“橡皮泥”“稻草人”,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也沒有“鐵帽子王”。可見,“底線“是觸碰不得的,否則要付出血的教訓。堅守底線,生命之花才可永開不敗。
然而,培養“底線”意識,補足精神之鈣,鑄就信仰之魂,談何容易?當下,不少自詡為“好干部”的干部,一邊說著與“好干部”格格不入的話,做著與“好干部”背道而馳的事,已經不是自欺欺人那樣簡單,可謂厚顏無恥,理想信念早就拋之腦后,黨紀國法在其心中蕩然無存。這些曾經有頭有臉、響當當的人物,殊不知“法網非非,疏而不漏”的真理嗎?難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古訓忘了嗎?陳毅元帥關于“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忠言逆耳湮沒了嗎?歷史的經驗證明,黨紀國法從來不允許任何人踐踏。
“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是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為官之道,更是對廣大黨員干部飽含深意的心愿。孟子也講述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廣大干部唯有心存敬畏,時刻繃緊弦,將“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頭頂,將紀律規矩意識銘刻心中。時刻謹記:底線,是“永開不敗”的法則。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先市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