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新華網發表了題為《基層公務員生態:10個大學生通過招考 報道時只來4個》的文章。10個通過招考,報道時只來4個,雖在預料之外,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果說大學生既然不愿意來基層,那為什么又要報考基層公務人員?那如果說愿意下基層,那為什么報到的時候又不來了?如此這般相關部門的確應該反思反思。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積極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對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長和改善基層人才隊伍的結構,促進城鄉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不愿意下基層的尷尬,問題的根源到底出在哪里?
據報道,現在大學生在城市和基層就業的形式可謂是兩級分化,冰火兩重天。一邊是城市就業形勢嚴峻,人才集中;一邊是基層百姓望穿秋水,一才難求。當前許多大學畢業生寧可在大城市打工,做一些與專業不對口或技術含量低的工作,也不愿回家鄉,到基層工作。認為專業不對口不要緊,工資待遇低也不在乎,一切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能留在都市,機會多,經驗豐富一旦有了困難也會隨著時間引刃而解;反觀基層雖然是公務員,但環境條件艱苦,工作繁重而復雜,待遇堪憂,晉升困難,感覺永遠都處在無望之中。二者相比較,大學生自然而然會選擇“短暫的困難”,而放棄“短暫的輝煌”。
通常說來,畢業生要敢闖、敢拼,要有才,要自信。敢于在市場中博弈,在競爭中超越自我,這種精神當然值得肯定。但一些世俗的偏見和基層的復雜使得大學生一味盲目地向往高薪,偏安城市,敢拼城市不敢戰農村。大多數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受世俗的偏見影響沒有勇氣面對城市與農村的待遇落差、環境落差等造成的心理落差,覺得“下去”后將無顏以對寄厚望于己的江東父老。好不容易“鯉魚跳龍門”卻回到基層,就是“沒能耐”。再次就是基層工作復雜繁重。類似于“青蛙,在河里的時候歸水利局管,到了岸上就屬林業局管”“當湖泊里的水超過6米,歸水利;低于6米則是濕地,又歸林業局”的復雜基層現狀也令一些有志到基層接受鍛煉、提供服務的青年才俊望而卻步。
大學生為何不愿下基層,因為顧慮太多,如何消除這種顧慮?筆者認為這還需要各級政府部門發發力,打破條條框框,出臺相應的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就業空間,有搞頭才能有盼頭,有盼頭才能留得住人頭。“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相關部門需要轉變用人觀念,不僅要學會“相馬”,還應學會如何“馭馬”,千方百計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讓優秀人才既要下得去又要上得來,讓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大學畢業生有更大的舞臺施展才華和抱負。讓他們看到用人環境的優化,感覺到干事創業的空間,找到艱苦奮斗的歸屬感。
在我國東富西貧的局勢下,國家大力推行“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地區崛起”“三農”問題等戰略舉措。此時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就是一個良好的機遇。新形勢下“能上能下”不該只是干部的專屬也應該是當代大學生的標配。“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環境越是艱苦越會鍛煉人的意志,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只有經歷過千錘百煉的中國人才能站在人類的頂端描繪中國未來的美好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