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調研,聞聽群眾對該地一位離任多年的鎮黨委書記念念不忘,因為當年在那位書記帶領下整治的荒山和修建的水利設施,如今已成為當地全面奔小康的引擎,群眾把這些事情稱為“看不見的政績”,并贊不絕口,覺得這樣的政績才是老百姓最歡迎最需要的。
為官一任,執政為民。為官者要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以造福社會為己任,這才是為官之道。而政績又是為官之道的具體表現,是每個為官者都想要追求的,這是領導職務對其執政的內在要求,但是追求怎樣的政績,怎樣追求政績,卻大有不同。“看不見的政績”,不顯山,不露水,周期長,見效慢,短時間內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惠,需要持之以恒、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地奉獻。因此,不少干部不愿去做。相反,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可量化的政績,往往趨之若鶩,迫切想在自己任期內盡快干出成績。殊不知,這樣也容易走偏,大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雖然短時間里創造了“政績”,卻也帶來了問題、留下了隱患,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所以為官者不應只顧顯露自己的政績,損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在職時做出政績是為官者能力的體現,但是很多執政者只注重政績的數量,卻忽略了政績是否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要求。栽樹不乘涼、挖井不邀功的典型代表,比如“四有”書記谷文昌、“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造林書記”楊善洲、“最美基層干部”高德容……這些領導干部,在位期間沒有轟轟烈烈壯舉,沒有可標榜的政績,但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體現公仆情懷,一朝一夕、一點一滴無不在為民謀利,他們做的點點滴滴都是“看不見的政績”,甚至是幾代人、幾十年才見成果的“潛績”,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民的尊重、百姓的愛戴都會不請自來。
各級組織部門要強化對“看不見的政績”的考核力度,在考核為政者所做的政績到底是為了升官還是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著想,為人民群眾辦事。杜絕為了政績而做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鼓勵真正為老百姓謀福祉的政績,讓為官者成為為廣大群眾著想的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