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福利變“腐利”
春節將至,“福利”話題再次引發輿論關注。中紀委網站近日通報顯示,最近一周88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案例中,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達18起,占20%,列所有違紀行為第二位。類似案件在過去一年幾乎月月“上榜”。領導“吃肉”也好、職工“喝湯”也罷,打著“慣例”“調動積極性”的幌子濫發補貼和福利,無疑傷害了不少人對社會公平的期待。(人民網)
@鄭端端:逢年過節,打著調動積極性的幌子,打擦邊球、玩障眼法,巧立名目,濫發補貼、福利,謀取私利,這不僅引發公眾強烈的不滿,也傷害黨和國家的公信力。因此,必須警惕福利變“腐利”,切莫偏離了本意。要狠剎濫發福利的歪風,堅決戳穿五花八門的幌子,緊盯“腐利”不放,嚴查快辦、嚴肅懲處,對頂風違紀者猛劈一掌;同時,要進一步強化權力監督,嚴格審計紀律,扎緊“錢袋子”,通過剛性約束倒逼財政公開,不給頂風違紀者留下空間,讓“腐利”無處遁形。
@朱家偉:挪專款獎金“任性”發、小圈子里面“送溫暖”……又到年終歲末時,各類“腐利”涂脂抹粉、精心裝扮,再扯一張“福利”的虎皮大旗,競相粉墨登場,和監管部門玩起障眼法、打起游擊戰,一朝落網還百般詭辯、振振有詞:“全無任何私心雜念,均是為了絕大多數人利益?!笔獠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睘E發補貼、福利的源動力,無非是為自己留點好名聲,贏得下屬一時的擁護和支持。其實質是借體恤之名、揩公家之“油”,客觀上損害了黨群關系,侵蝕了政府公信力。不讓福利偏離本意,回歸正源,需內外夾擊、雙管齊下。對內勤念《違規發放津貼補貼行為處分規定》等制度的“緊箍咒”;對外用好陽光“防腐劑”,讓盡可能多的信息置于群眾眼底,給補貼和福利足夠多的光照。
精準慰問,讓溫暖直達心坎
歲末年初,全國各地的送溫暖活動正火熱開展。中央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深入基層,在慰問中把脈群眾所需,精準幫扶救助,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送到貧困群眾心坎上。例如,江蘇省下撥專項資金,對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享受國家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城市“三無”老人、孤兒等五類困難群體發放補助金,并重點督查社會救助政策落實情況。(2月1日《人民日報》)
@楊巧:當前,一些慰問活動存在形式主義現象。有的在慰問之前沒有事先摸底調研,慰問方向“打偏”,慰問對象“失真”,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慰問到的往往是一些關系戶、人情戶;有的在慰問過程中,打馬虎眼,與群眾握握手、拍拍照,簡單寒暄幾句,就揮手拜拜。凡此種種,困難群眾就會“不認賬”。走訪慰問,貴在精準、重在精準,送溫暖只有送到困難群眾的心坎上,群眾才會有獲得感。必須放下架子、放低身段,切實上門走訪、扎實調查摸底,深入尋常百姓家,找問題、挖“病根”,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憂民之所憂,真正慰出真需、問出真情。同時,必須嚴肅紀律要求,堅決貫徹“八項規定”,踐行“三嚴三實”要求,不迎送、不擾民、不陪同,肅清不良作風,形成良好風尚。
@于長濱:慰問活動要把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送到群眾心里,關鍵是得走群眾路線,身入而又心入,在精準慰問上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年終慰問之機,面對面傾聽群眾心聲,多聽聽群眾的心里話,甚至是牢騷話,詳細了解基層現狀,體察群眾疾苦,及時解決合理訴求。在慰問活動中,要真心傾聽民意、集納民智、化解民憂,變“輸血”為“造血”,根據不同困難群體不同需求,分別采取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術、送醫療、送物資等方式和措施,施之以策、授之以漁,既送溫暖,又送方法和技術。這樣才能慰到實處、問出實效,讓困難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
把官場“偽裝者”打回原形
近年來,干部履歷造假的情況屢被曝光,年齡、學歷、工作經歷等被一些干部隨意篡改涂描。中組部近日通報稱,在省管干部檔案專項審核中,有420人因檔案造假受到組織處理或紀律處分,有186人因檔案問題被記錄在案,未查清前不得提拔或重用。(1月29日《京華時報》)
@李悠然:年齡越填越小、工齡越填越早、學歷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近年來,少數干部通過非正常手段和渠道對自己的履歷材料“涂脂抹粉”“加工洗白”,變成名副其實的官場“偽裝者”,悄悄潛伏在干部隊伍當中蠢蠢欲動,伺機掙面子、占位子、圖帽子、撈票子,嚴重影響了干部隊伍形象、損害了政府公信力、污染了政治生態?!敖鸷飱^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各級組織部門要苦練一雙干部檔案識真辨假的“火眼金睛”,嚴格執行干部檔案任前審查制度,認真落實“凡提必審、凡轉必審、凡進必審”政策,奮力舉起組織處理、紀律處分的“金箍棒”,狠狠將那些孤注一擲、鋌而走險的官場“偽裝者”打回原形。
@江峰:干部履歷是干部工作、經歷的歷史記錄,其真實性不容褻瀆。然而,這道被視為最嚴密的“墻”也會跑風漏雨。有些干部喪失最起碼的道德底線,明知有暴露和被查處的風險,仍不擇手段隨意“洗白”身份、修改年齡、增刪履歷等。履歷“整容”為何屢禁不止?根源在于黨性修養不夠,被“占位子、搶帽子”等功利觀念沖昏頭腦,為了利益不惜鋌而走險。這不僅丟掉干部的人品和“官品”,更是嚴重污染政治生態。狠剎履歷造假這股歪風邪氣,需從完善制度著手,建立健全履歷管理、公開、約束、監督、問責機制,用信息化手段對原始檔案進行“云備份”,嚴懲參與造假干部及檔案管理人員,讓干部無法“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