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讓抽查核實成為常態,才能打消個別人的僥幸心理,倒逼領導干部“干凈”做官。去除捆綁在職稱評定上的贅物,才能把人才的時間精力解放出來。讓貢獻大、技術精的技工“腰包鼓鼓”,才能不斷壯大技工隊伍、培養大國工匠。“軟政績”,說到底,是政績觀偏離正軌、駛入誤區。本期微評關注以上話題。
抽查核實倒逼“干凈”做官
日前,中組部“12380”網站公布了2015年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的“成績單”:全年共抽查副處級以上干部43.92萬人。其中,因不如實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問題被取消提拔資格的3900多人。(人民網)
@張全林:中國有句老話,當官不自由,自由不當官。身為領導干部,就應該受到更多的管束。老百姓能做的,領導干部不一定能做。領導干部的身份決定了他們應該有更多的自律。因此,要求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向組織報告并對其真偽進行查核,乃情理之中。真正發揮個人事項報告制度的威力,就要在提拔、重用、調任、考核等環節設立個人事項報告的關卡,讓如實報告成為領導干部繞不過去、躲不開的環節,讓那些弄虛作假、敷衍了事的人,在層層關卡前過不了關。只有讓逢提必核成為常態,讓抽查核實成為常態,才能打消某些人的僥幸心理,從根本上杜絕干部耍小聰明,倒逼領導干部“干凈”做官。
打破“一刀切”,評好用好人才
評職稱,外語將不再是必備條件。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近日表示,我國過去在職稱評定中存在“一刀切”的問題,下一步將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推動職稱外語由必備條件轉為聘用條件,對不同職業、不同層級、不同年齡的專業技術人員作出不同要求。(新華網)
@彭峰:對人才評價搞“一刀切”、設“硬杠杠”,不科學,也不公平。用外語成績評判醫者醫術,用論文等次評定師者能級,其結果就是使專業人才不能專心干好專業的事。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與工作關聯不大、于能力提高不多的事情上,容易形成把職稱“當寶”,把能力“當草”的導向,助長學術造假、不務正業的歪風。“體有萬殊,物無一量”。人才評價不能用單一的尺度來衡量,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青菜蘿卜一鍋煮,人才評價“一刀切”,不僅難以體現人才的多樣性,更會挫傷人才的積極性。
@胡盼:外語、計算機和駕駛,被稱為21世紀人才的三大必備技能。不可否認,在一定歷史時期內,職稱外語考試的確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職稱外語考試“一刀切”的弊端日益凸顯,一些業務骨干因外語過不了關而無法評定職稱,考證、評審成為一些社會組織和人員變相牟利的工具,突擊復習、為考而考使職稱外語考試更多地成了一種形式。此次職稱制度改革,讓外語不再是評定職稱的必備條件,可謂切中了病灶。說到底,評定職稱的核心標準是能力和實績,只有去除捆綁在職稱評定這個“大蛋糕”上的各種贅物,才能把人才的時間精力解放出來,使其更加專注于專業和研究領域,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重獎藍領冠軍,讓高技能人才名利雙收
日前,世界技能大賽金牌得主鐘世雄獲得市縣兩級15萬元的獎勵,加上此前所獲國家和省級獎勵,鐘世雄已因奪得世界“藍領冠軍”而共獲各級獎勵95萬元。去年9月,21歲的鐘世雄還被母校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聘為高級技師,并享受副教授待遇。(人民網)
@王同:“抱金牌、得獎金、做教授”,鐘世雄憑借手中絕活實現華麗轉身。曾經藍領工人技術嫻熟卻囊中羞澀,如今技能人才身懷絕技就身價倍增;過去藍領工人頗有貢獻卻默默無聞,現在技能人才為國爭光名揚四海,“冷”與“熱”折射出國家對技能人才培養發展的重視。讓能力強、水平高的技工“登臺唱戲”,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讓貢獻大、技術精的技工“腰包鼓鼓”,解除技能人才的后顧之憂,才能不斷壯大技工隊伍、培養大國工匠。隊伍壯、技藝強,工業發展的后盾才硬、前進的鋒芒才銳。
@侯明昆: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占得先機,不僅需要科研骨干,也離不開大批能熟練掌握高精尖設備操作的技能型人才。破除“技術工低人一等”的陳舊觀念,大張旗鼓地獎勵僅僅是一個開始。在培養、用好技能人才上,我們應出實招、新招,著眼長遠、強化優勢、補齊短板,在選、用、育、留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突破陳規,打破條框,完善措施,為技能人才提供成長、成才、實現價值的發展空間。讓技能型人才成就出彩人生,才會有更多的“藍領冠軍”享譽世界,更多的創意才能落地生根,制造大國的轉型之路才能通達。
“硬政績”變“軟政績”,是政績觀走偏了
當前,對那種熱衷于抓大項目、修大馬路、建大廣場的“硬政績工程”,群眾已經比較了解,大部分領導干部也都“心存顧慮”,不敢率性而為了。但也有一些領導干部開始熱衷于打造“軟政績工程”,如搞所謂“某某模式”“某某經驗”等。《人民日報》)
@撒前進:閉門造車創“品牌”,紙上文章談“經驗”,空中樓閣造“模式”,諸如此類“軟政績”,說到底,是政績觀偏離正軌、駛入誤區。挖空心思、費時勞神制造“軟政績”,無非為了吸引社會關注,得到上級重視,滿足個人私念。“軟政績”無限拔高、不接地氣,胡編亂造,勢必涼了基層熱盼,擾亂工作節奏,損害事業公信。治理“軟政績”亂象,要精準施策,標本兼治。進一步完善政績考核體系,不以所謂“見報率”、“影響面”等作為硬指標;不僅看材料更要看現場,不僅聽匯報更要看“療效”,加大督查核實力度,見人見物見思想;要直接與群眾面對面,聽民聲、解民望、見民愿,讓群眾給政績打分畫像;要尊重和支持基層首創精神,讓基層和群眾成為創新創造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