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考核新政立下嚴規 給盲目舉債的干部上“緊箍咒”
盛若蔚
日前,經中央批準,中組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新政雖只有短短8款條文,但透出的鮮明導向和堅定口吻,讓人印象深刻。有關專家表示,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出臺這樣的重大新政,意義不言而喻。
糾偏,“唯GDP”非改不可了
政績考核標準從根本上說體現的是政績觀。有什么樣的政績考核標準,往往就會有什么樣的政績行為。
“當前各地的考核制度普遍過分偏重經濟指標的考核,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片面、單一,沒有很好地解決政績評價唯GDP的問題。”中央黨校黨建部副主任戴焰軍指出,這種考核方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年來也越來越明顯。
“從近年來情況看,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政績行為存在扭曲現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表示,有的地方單純以GDP論英雄,不計投資和債務成本,不講資源和環境代價,不注重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務,這樣的GDP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GDP;有的盲目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嘴上說的是為了群眾,心里想的實際上是自己的帽子;有的一上任就換藍圖,對前任的發展藍圖全部推倒重來,追求“功成必須在我”,把領導崗位作為追求功名的平臺。“新政的出臺,對于糾正這些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盲目追求GDP、以GDP論英雄的做法無疑將起到重要作用。”他說。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要改革政績考核機制,著力解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并要求中組部抓緊研究提出落實意見。
“這一新政既是落實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的重大舉措,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際舉措。”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認為。
據悉,在文件稿起草過程中,中組部書面征求了31個省區市和發改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人社部、民政部、審計署、稅務總局、統計局等9個部門的意見。從總體上看,各地各部門都贊成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認為文件稿政策性、導向性很強,有較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較好地回應了干部群眾的期盼和關切。
改進,政績考核要“跟上趟”
通覽《通知》全文可以發現,新政著眼于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指示,在改進地方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方面多方發力。
《通知》強調,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各類考核考察,要看全面工作水平,不能僅僅把GDP作為考核評價政績的主要指標,具有十分鮮明的現實針對性。王一鳴指出,多年來,各級地方定經濟增長目標時普遍存在“層層加碼”的做法,“已近歲末,地方都在制定明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要以《通知》出臺為契機,糾正盲目追求GDP的做法。”
在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指標上,《通知》也提出了新要求,強調根據實際設置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標,把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社會和諧進步、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強化約束性指標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規定,對限制開發區域等不再考核地區生產總值。有關要求基本是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十二五”規劃規定表述的。“這就從考核制度上,給在這些區域工作的干部松了綁,讓他們真正對生態環境負起責任來。”王一鳴表示。
同時,《通知》還強調對政府債務狀況等情況的考核,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舉債搞“政績工程”。“這給盲目舉債的干部上了‘緊箍咒’。”王一鳴說,不顧有無償債能力盲目舉債,根源在于不承擔責任,要強化教育和考核,從思想上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把政府債務作為一個硬指標納入政績考核。
《通知》提出要加強對政績的綜合分析,強調全面歷史辯證地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政績。戴焰軍解釋,這反映出考核部門已經注意識別和制止“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防止和糾正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換取經濟增長速度,防止和糾正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
“對違背科學發展的行為要實行責任追究,視情節輕重,給予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已經離任的也要追究責任。”王一鳴對這一新規十分欣慰,“近年來完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成效不甚明顯,最根本的是責權利不對應,責任追究不到位。這次《通知》強調實行責任追究,這樣才能根本解決問題。”他認為,拍腦袋決策造成重大損失的要追責,拍胸脯蠻干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要追責,盲目舉債留下爛攤子的要追責,要處理、處分直至摘帽。離任要審計,終身要追責,不能讓有些人不顧條件、為了政績搞了一屁股債,最后拍拍屁股走人,甚至一路升官。
落實,既得辯證看更要務實辦
政績考核,在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際工作中有風向標和指揮棒的作用。受訪專家均表示,中央強調不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不是不要GDP了,我們仍然要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合理的經濟增長率一定是要有的,需要防止的是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一味在增長率上攀比,以生產總值排名比高低。這對各地是新挑戰新考驗。
“有了科學的政績考核標準,就有了正確的指揮棒,才能引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真正把工作重心轉向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生態環境建設上來。”王一鳴說。
“這次出臺新政,對于長期以來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以及干部選拔工作中實際執行的標準體系進行了重大修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和形成了一套新的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考核評價的標準體系。”房寧認為,這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治建設、國家治理能力建設和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發展。
據了解,根據“十二五”規劃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目前全國2787個縣中,明確不考核GDP的縣有1100多個,其中重點生態功能區600多個,農產品主產區500多個。受訪專家認為,此時制定實施這個《通知》,有利于這些要求的落實。
房寧相信,隨著這項考核評價標準的建立和實行,將大大改變長期以來在一定范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非科學發展的理念、做法和弊端,如“唯GDP主義”、“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等,“大大提升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機關治國理政的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好干部的標準。戴焰軍認為,“這是體現時代要求和實踐需要的標準,從《通知》的內容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通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多年的經驗,對干部政績考核所提出的新要求,與好干部的標準完全一致。”
“實行新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標準,也是一項調動廣大干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推動力量。”房寧表示,這會使廣大干部感受到在干部評價工作的公平與公正,對進一步完善干部隊伍建設,具有積極的正面推動作用。
新政出臺意義重大,但關鍵還得看落實。專家強調,當務之急,各地需仔細體味《通知》意蘊,做好與本地實際結合的“大文章”,讓新政落地生根。
(《人民日報》12月12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