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看”還得“回頭辦”
潘福金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節之際,不少地方對照活動要求和群眾期待,紛紛開展“回頭看”活動。
改進作風、為民服務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事有難易之分、輕重之別,改作風也并無“一抓靈”的一勞永逸的靈丹妙藥。適時對開展的工作、推進的過程“回頭看看”,看細節細枝、查進度進展、析成敗得失。通過翔實的“盤點”,查漏補缺、修正糾偏,使作風修煉更厚重堅實、服務群眾更穩健務實,這既是認知上的清醒,也是擔當上的自覺。
然而,個別單位和干部對待“回頭看”的態度令人擔憂。有的用“青光眼”來對付“回頭看”,文件發了、資料查了、匯報寫了,卻“目中無物”,問題是“山河依舊在”、矛盾是“它自巋然不動”;有的戴“太陽鏡”來完成“回頭看”,阻擋問題和缺失的“刺眼”,享受成績與榮耀的“柔和”。
其實,“回頭看”是一個自我把脈的過程,重在查不足、查疏漏、查癥結,沒有問題意識、質疑眼光和批判胸懷,是很難完成這個“自我革命”的任務。因此,轉變工作作風、踐行群眾路線,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覺,在“回頭看”中對思想認識進行深度剖析、對行為舉措進行深刻反檢,做到自我清洗動真心,排毒出汗用真功。
“回頭看”還得“回頭辦”。看清了、看準了、看深了,關鍵是落實在行動上。拉弦而不發箭、出鞘而不亮劍、上膛而不開槍,注定一事無成。“回頭辦”就是要不遮不掩、不虛不空地清掃思想垃圾,不推不拖、不等不靠地為群眾辦事。堅持對作風和工作實行“過程管理”,對照“回頭看”列的清單、記的臺賬,針對問題拾遺補缺、瞄準不足補火加溫、揪住遺憾回爐返工,對該辦好而沒辦好的,拿出誠意向群眾“道歉”、立即整改給人民“報賬”;對有客觀困難、暫不具備條件的,積極創造條件落實,不留“爛尾樓”、不做“半拉子”,用務實的行動、扎實的作風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
(《組織人事報》12月4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