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干部是“公共資源”
張富國
好干部是執政興國的公共資源,讓更多的好干部脫穎而出,用當其時、用其所長,才能實現這一資源的優化配置。
從整體來看,各級領導干部都把發現、培養、使用好干部作為關系事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來抓。但也有少數領導干部沒有把干部當成黨的財富,而是看作“私有財產”:有的認為能“為我用”的干部才是好干部,存在狹隘的“本位主義”思想;有的認為追隨自己、遷就自己的才是好干部,存在“利己主義”思想;有的將短時間內能為個人政績加分、為單位形象“長臉”的干部列為好干部,存在濃郁的“功利主義”思想。
這些雖然只是個案,但危害不可小覷:一方面,容易使隊伍建設陷入“體內循環”的黑洞怪圈,既不利于組織科學調配干部、促進事業發展,也不利于干部個體的多崗歷練、健康成長;另一方面,容易在干部中滋生“選邊站隊”的庸俗風氣,不利于風清氣正政治生態的形成。遏制和根除這些現象,需要牢固樹立干部資源是公共資源的理念,堅持科學調配、優化配置。
優化干部資源配置,核心是提升組織部門調配干部的權威性。特別是在干部選任工作中,必須堅持人崗相適、優勢互補的原則,針對不同功能定位、資源稟賦、職責任務、發展階段,統籌考慮干部年齡、能力、經歷、性格等方面因素,真正做到“一張圖”規劃隊伍建設、“一盤棋”調配干部資源。
優化干部資源配置,關鍵是增強干部調配制度設計的針對性。干部資源要實現“增值”,就必須把干部放到適合的工作崗位和特定的實踐環境中去歷練和檢驗。因此,制度設計必須做到培養、流動、使用兼顧,健全外派掛職、下派任職、一線鍛煉等干部培養鏈條機制,探索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等干部交流常態機制,完善干部選拔使用機制,變“體內循環”為“內外循環”。
優化干部資源配置,根本是強化選人用人行為監督的剛嚴性。既需要對一把手的用人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又需提升干部日常考察的頻率和精度,科學客觀地評價干部,讓干部資源隨時掌控在組織手中;在干部選任中引入社會評價機制,提升群眾評價干部、推薦干部、選擇干部的話語權,使干部資源真正成為服務人民群眾的優勢資源。
(《中國組織人事報日報》11月15日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