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體分類,就會走過場
周人杰
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各地各部門紛紛聯系自身實際,展開有針對性的查改。但是,也有一些單位習慣于機械模仿,這個問題值得注意。
“凡物莫不相異”,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四風”問題完全一致的單位。比如,對企業來說,有沒有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如何解決職能重疊、協調困難的“大企業病”,就屬于特定的“四風”之害。而在高校,是否圍繞教學與科研來查擺,是否開門聽取普通學生的意見,檢驗著活動有沒有真入心。反之,不搞具體而微的分類,離開實事求是的梳理,最多抓住些“表面文章”,根本觸及不到深層矛盾。只重“共性”、不理“個性”,對自身特有問題遮遮掩掩、“燈下黑”的態度,必然導致活動走了過場。
“一分類,就具體”。召開民主生活會,動真碰硬的總要求當然一視同仁,而具體開會的側重點卻不宜“大而化之”。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各項作風方面都存在差異化的“痛點”。只有根據不同單位不同部門的具體情況,分好類、下準藥,才能在辨證施治中達到活動的最佳療效。
(人民日報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