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發展論壇1月22日刊載
“夜不歸家”干部在做啥
羅江縣金山鎮 張科(大學生村官)
為了不讓群眾“見干部難”,浙江省今年將在全省鄉鎮推行鄉鎮干部“住夜”制度,要求每天都有鄉鎮干部在鄉鎮“住夜”,并切實了解群眾情況和解決群眾需求。(1月22日中國新聞網)
這種做法值得肯定與贊許,值得全國所有的黨政機關學習與借鑒。也許有的人認為這是做秀,是小事一莊、不值一提。但,這正是黨政機關轉變作風、強化服務、親民愛民便民之舉,意義遠遠大于形式。
首先,是轉變作風的具體體現。作風怎么轉、如何轉?不應該寫在文件里、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細化在每一項工作中、體現在每一個行動上,要讓群眾看得見、摸得到、好受用。這樣群眾才不會說是走形式、做過場。其次,是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有效方式。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需求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雖說八小時之外我們的干部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但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即然主人有需求,仆人理所當然的就應該提供優質的服務。雖然住夜干部犧牲了與家人的團聚,但住夜期你卻是群眾的守護神、定心骨。再次,是提升干部形象的有效方法。推行“住夜”制度,黨員干部一天24小時服務百姓。群眾遇到什么突發事件,能第一時間知曉,第一時間解決。同時,干部也能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所需、所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密切黨群干部關系,提升干部隊伍形象。
干部夜不歸家,仍然堅守崗位為民服務,是為了更好的為群眾提供優質的服務。相比有的干部夜不歸宿是為了醉生夢死、燈紅酒綠,此種不歸家是群眾歡迎的、擁護的。愿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出臺更多此類干部“夜不歸家”之舉,讓群眾享受到全天候服務,何愁黨群干群關系不改善、不“一家親”。
這種“住夜”制度,其實在很多省市縣早在施行了,只是叫法不同。不管叫什么,只要能為人民服務就應該學習。鄧小平不是說過“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同理,不管是省內省外,只要對群眾有益,就應該宣傳、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