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庸治懶 還需法制化常態化
四川日報評論員 王付永
據《四川日報》報道,從11月開始,成都市將集中40天左右的時間,集中開展“庸懶散浮拖”問題專項整治。本次專項治理,重點解決為官不為、推諉扯皮、作風漂浮、工作不實等問題,嚴肅整治干部精神不振、缺乏改革意愿和工作熱情、不愿擔當的現象。
黨員干部“庸懶散浮拖”問題的危害是隱性的、潛在的,與腐敗行為相比,更不易被人們所警覺,如不及時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必將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阻礙經濟社會發展。治庸提能、治懶提勁、治散提神、治浮提實、治拖提效,已經成為擺在各黨政部門面前一個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造成“庸懶散浮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缺乏監督。事情沒有做好,疏于監督是主因。但是在強調監督的同時,也應該思考,除了這種外在的約束之外,在內部治理上,可否通過制度的完善,讓一些人真正增長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試想,如果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沒不同,在一個單位里,不出現“庸懶散浮拖”現象才怪吶。
“庸懶散浮拖”的作風具有頑固性。思想境界是一個慢慢培養和提高的過程,目前當務之急,還是要解決“庸懶散浮拖”不能和不敢的問題。《荀子·性惡》中認為:“故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不少公務工作有著一定的彈性,可多做也可少做,主要靠個人自覺。懶惰懈怠、失職瀆職,很大程度上與權責劃分不對稱、職權義務劃分不清晰有關,導致缺乏積極性。黨員干部“為”什么、不“為”有什么,“為”到什么程度,實際上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任務清單以及賞罰清單。如果工作安排不飽和,質量考核缺失,僅僅靠個人覺悟和外界監督來推著走的話,推諉扯皮、作風漂浮、得過且過、能繞且繞的現象就會由此而生。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曾在山東、湖北、貴州等地為官的李文耕,給后人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官不勤則事廢”。意思是說,當官者應勤于政務,如果懶于做事或做事不認真,應該辦成的事就辦不成。李文耕勤政自勉,政績顯著,他“以清訟息盜,興利除害為先,而尤盡心于教化”,為民盡忠職守,使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在他調離鄒平時,“老幼餞送者擁塞街衢,追至數十里不忍別”。
對“庸懶散浮拖”進行專項治理是必要的,但更要走上一條勤政建設的常態化、法制化軌道。勤政建設是一場思想革命和效能革命,要在作風上加大對“庸懶散浮拖”的專項整治力度,在官德上弘揚實干品質和擔當精神。從長遠看,抓勤政和抓廉政一樣,不僅要靠個體的思想覺悟,更應該從外在考核和內部治理入手,將勤政建設納入法制化、常態化軌道。在權責清晰的基礎上,應從考核、升遷、褒貶、輿論監督等各個環節著手,建立清除“庸懶散浮托”的長效制度,真正樹起有本事、敢擔當、重官聲民望的實績標桿。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為勤政建設劃定了底線,這就意味著,勤政不僅僅是一種精神狀態,更是必須履行的法定責任。權責法定的確立,才能將勤政要求上升為法制軌道,從而讓不想“為”者不敢拖,不能“為”者不敢庸,不敢“為”者無后憂。
因此,在一個權責法定的單位或者部門,如果憑績效進出、據業績升降、靠實干褒貶、依群眾評價考評這些用人識人規則,成為每一個黨員干部的信條,想讓“庸懶散浮拖”存在也是困難的。
網友跟評
空空道人:“庸懶散浮拖”的原因大概有三種:一種是不想為,安于現狀,推一推才走,工作熱情消減,進取意識淡化。二是不會為,對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變方式等新任務不熟悉、不學習,開展工作不得要領、無所適從,因為沒有對完成任務的具體規定,所以能拖就拖。三是不敢為,怕觸紅線、怕惹婁子、怕得罪人、怕擔當。
仙人掌:“庸懶散浮拖”如同惡性病毒,具有傳染性、遺傳性、致命性,毒害我們的肌體,腐蝕我們的隊伍,制約我們的發展,損毀我們的形象,使一個人、一個部門、一個單位、一個地方,完全癱瘓,失去戰斗力、生命力、凝聚力。
沒羽劍:“庸懶散浮拖”因信念缺乏,本領恐慌,服務群眾快感缺失,導致找不到興奮點,激不起興趣,從而迷失方向,墮落庸懶。
四海E家:“庸懶散浮拖”現象過去也處理過、整治過,但干部作風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因此,在整治問題時應該標本兼治,立足當前下猛藥,真刀真槍;著眼長遠建機制,持之以恒。在具體做法上要“中西醫結合”,“外科手術”與“服藥打針”結合,懲教并舉。
雞蛋面:對任何人來講,只講奉獻不談收獲永遠是蒼白無力的,公務人員也一樣,如果讓他確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現狀,確信自己“庸懶散”必然帶來對自己的懲罰。如此一來,相信沒有人不汲汲于辛勤工作。
無關風月:在通往官員的晉升通道上,一個蘿卜一個坑的辦法只會造成一潭死水的局面,活水的源頭就在于多個蘿卜一個坑,缺少斤兩或者體量不足的干部就應該把位置讓出來。只有讓每個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過勤勉于政務,未來的晉升通道都有著無限可能性,才有可能真正讓每個人都動起來。這也是解決一些人不想為、不愿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