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建設:跨越時空的永恒接力
蜀 平
(一)
我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歷時一年多,達到預期目的,目前基本結束。
分兩批進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貫徹“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總要求,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把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作為切入點,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向實處使勁、往細處用力、從嚴處較真,在我省黨的建設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整個活動期間,正處于攻堅破難、爬坡過坎關鍵時期的四川,面對多重困難與挑戰,堅決貫徹中央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抓好教育實踐活動,用實實在在的作風建設成效給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這是一次政治意識的再強化。領導班子強不強,首先要看政治上強不強。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省委始終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第一位,不斷提高領導干部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活動越深入,黨員干部越認識到,講政治、講大局是全面的、具體的、一以貫之的。嚴守黨的紀律,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成為每一個人的自覺。
這是一次思想觀念的大洗禮。“四風”之垢,源于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黨員干部唯有始終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才能在心靈深處筑起抵御“四風”的銅墻鐵壁。通過深學、細照、對標、自查、糾偏,全省黨員干部受到了一次思想 “大洗禮”、黨性“大教育”,共產黨人的精氣神又回來了。
這是一次黨員作風的大轉變。優良作風具有無聲的力量,讓干部和群眾心貼心。從第一批活動的“七個專項治理”到第二批活動的“9+X”問題專項整治,通過正風肅紀,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得到解決,黨風帶政風促民風,社會風氣為之一新、為之一變。
這是一次固化成果的新探索。作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反復性,抓一抓有好轉,松一松就反彈。切實鞏固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必須依靠建章立制,在“常”、“長”二字上用力。伴隨著一系列規定、意見,我們著力從制度機制上固化作風建設成果,推進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過去的“軟約束”變成了剛性的“硬制度”。
這是一次黨群關系的再回爐。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通過倡導干部親力親為、到一線服務群眾的時代理念,落實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幫群眾所需的宗旨要求,形成了面對面交流、手拉手交往、心與心交融的生動局面,促進了作風大轉變、民心大凝聚。
這是一次從嚴治黨的新實踐。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領導帶頭,以上率下;整改落實,從我做起。全省黨員干部認真踐行“三嚴三實”要求,換來的是一心為民、干在實處的良好風貌,匯集的是奮力推進我省“兩個跨越”的強大力量。
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就轉變作風而言,我們改變了,還能繼續改變嗎?我們在一段時間內改變了,還能在更長的時期內持續改變嗎?此時此刻,活動雖已基本結束,但思考卻沒有停止,推動作風建設長效化、常態化的行動也不能停止。
(二)
“求木之長,必固其根。欲流之遠,必浚其源。”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堅定宗旨意識,才能筑牢作風建設之本。
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抓作風建設并非第一次。過往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尖銳的問題:作風建設為什么會陷入抓一抓有好轉、松一松就反彈的 “怪圈”?黨內的制度規定為什么會出現重制定、輕落實、難執行的“破窗效應”?總結經驗教訓,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宗旨意識沒有牢固樹立起來。
眾所周知,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社會主義建設中不斷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寶貴經驗的總結,更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堅定宗旨意識,包括“知”與“行”兩個方面,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即通過學習教育,不斷深化對黨的宗旨的認識和把握;并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認真踐行宗旨,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強化宗旨意識。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只有認識到位,才能行動到位。制度由人制定、靠人執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規定只有在思想認同的軌道上運行,才能行之久遠。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最終要體現在黨員干部身上。只有堅定宗旨意識,才能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才有推動作風建設長效化常態化的自覺性和內在動力,才能真正做到將改作風的要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廣大黨員干部貫徹群眾路線的意識普遍強化、群眾工作能力普遍提高。
教育實踐活動中,我省廣大黨員干部進一步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進一步深刻理解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決定作用,更加堅信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深刻教育和洗禮,從根本上解決“為了誰”和“依靠誰”的問題。全省各級黨組織堅持真開門、開大門、全過程開門,讓群眾參與、監督、評價,形成黨內外良性互動。無論學習教育、征求意見,查擺問題,還是開展批評、整改落實、建章立制,都開門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群眾評判。實踐證明,群眾是最好的“鏡子”、最好的“醫生”,只有緊緊依靠群眾,才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自身看不到的問題、診治易忽視的毛病。
貫徹群眾路線,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是檢驗作風建設的試金石。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群眾動真情、辦實事、解難題——這一切,在廣大黨員干部中蔚為風氣。
(四)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解決黨內矛盾的有力武器。”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敢于和善于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有效武器,作風建設才不會流于空談和形式。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清除黨內各種政治灰塵和政治微生物的有力武器。我們黨能夠依靠自身力量解決自身問題,靠的就是批評和自我批評。
時下,利益關系和人際關系日益復雜。一些地方一些部門民主生活會上往往是一團和氣,對上級放“禮炮”,對同級放“啞炮”,對自己放“空炮”,最后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開展自我批評難,開展相互批評更難。民主生活會成了 “神仙會”、“頌歌會”、“一言堂”,無形之中,黨員干部的黨性意識在流失,戰斗力在消解,好人主義盛行最終換來的可能是“人心隔肚皮”。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需要勇氣和黨性。教育實踐活動中,省委反復強調,堅持整風精神,高質量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認真學習借鑒河北省、蘭考縣經驗,大膽使用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真正達到 “團結—批評—團結”的目的。堅持認真從嚴要求,主要負責同志帶頭深刻反省、開展批評,班子成員直奔主題、切中要害,自我批評動真碰硬、揭短亮丑,相互批評不怕辣、辣不怕,既紅臉出汗又加油鼓勁,高標準嚴要求的民主生活會讓不少黨員干部經受了一次嚴格的黨內生活鍛煉。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歷史早已表明,什么時候正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我們黨就充滿活力,黨和人民的事業就順利前進;什么時候消極對待批評和自我批評,我們黨就滋生隱患,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教育實踐活動再度證明,只有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以整風精神開展積極健康的思想斗爭,才能發揮好民主生活會的制度功能,切實提高領導班子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五)
“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將作風建設與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相結合,才能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我們常說,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不是一句空話,而必須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由小到大、由近及遠,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才能緊貼民心,才能贏得老百姓的口碑。
聯系群眾,目的在于服務群眾。群眾利益無小事,小事不解決,就會變成大事;群眾利益無瑣事,因為它跟老百姓貼得緊、靠得實,均屬群眾的“開門七件事”。而且這些“小事”、“瑣事”,如果久拖不決,往往年深日久、積重難返,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省委堅持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追求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務實效果,用與人民群眾聯系的實效檢驗作風建設成果。為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連接“斷頭路”、架設“連心橋”,在機關,深入開展“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活動,300多萬機關干部走出機關,不分上級下級,不分城市農村,不分行政事業,一律在接地氣中養正氣、聚民氣;在城市,深入開展到社區報到服務,3.2萬個機關黨組織、33萬機關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志愿服務,架起了黨同群眾的連心橋;在藏區,深入開展“結對認親”,省級部門和16個市,分三批選派3300多名干部人才,對口支援32個藏區縣,組織藏區6萬多名干部與25萬多戶農牧民結對認親,構筑起藏區堅實的民心基礎。
在轉變作風中解民憂、幫民難,群眾看在眼里、暖在心間,黨的執政基礎更加穩固。
(六)
“不留‘暗門’,不開‘天窗’,使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教育和實踐兩手抓,在整改落實上下功夫、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作風建設才能取得長久、常態之效。
我省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大特點,就是一手抓學習教育,深化思想認識,強化宗旨觀念,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一手抓立行立改、解決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動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的有機統一。
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直面現實的“問題大清掃”。省委從一開始就聚焦“四風”問題,以此為突破點,從小切口做大文章,從群眾看得見、感受得到的細節處整改。“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鋪張”……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之弊、行為之垢,在正風肅紀的鐵帚下無處遁形。針對梳理出的9類共性問題,省委及時制定方案集中整治,在此基礎上,針對各地實際,要求市、縣兩級層層制定“9+X”問題專項整治方案,深入整治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等問題。
“剝筍見芯”、“一針見血”……各地開展了429項“X問題”專項整治。全省共壓縮會議4885個、文件11117個;減少各類領導小組和議事協調機構3047個。清理清退公務用車11613輛,調整清理辦公用房面積473593.28平方米……
查找問題治標,制度構建才能治本。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覺悟不能代替制度。抓好作風建設、規范權力運行,建章立制才能常態長效。一大批制度文件相繼出臺,特別是省委《關于認真貫徹“三嚴三實”要求、進一步加強黨員干部教育管理監督的意見》和《關于建立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落實于“細”,重在抓“常”,對作風建設經常抓、深入抓、持久抓,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七)
“作風建設重在實踐創新。”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作風建設的過程,也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只有根據新情況、研究新舉措、采取新辦法,才能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實際中解決新問題、取得新成效。
作風建設,既是一個認識問題,也是一個方法問題。就拿做群眾工作來說,怎么走基層?如何聯系群眾?即便認識到位了,但方法不對,最終都可能南轅北轍。
戰略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交織,是目前我省發展的重要階段性特征。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等等。這些矛盾大量存在于基層。只有真正讀懂了基層這篇大文章,真正讀懂了群眾的新訴求,轉變作風才有了抓手和著力重點。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同步開展 “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活動,就是省委根據我省實際創新實踐載體的有益方式。300多萬機關干部走出機關、走進基層,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在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同時,黨性得到鍛煉,服務群眾的能力得到提高。更為可貴的是,通過“走基層”活動,黨員干部加深了對民情民意的認識。
體察民情,才能順乎民心。創造性開展“走基層”活動,是從認識和實踐兩個層面,對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成功探索,對推動作風建設長效化、常態化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八)
“作風建設不是單方面的,必須有機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通過教育實踐活動,我們深刻認識到,作風建設只有最終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才能形成抓作風促工作、抓工作強作風的良性循環。
風因“事”而起,因“勢”而興。
這個“事”,指作風之弊、行為之垢,只有風起方能蕩滌積弊陳垢。這個“勢”,指實踐與發展,作風建設只有體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惠及民生的實踐中,才會風行不息。
貫穿我省教育實踐活動始終的,是“五個結合”。隨著形勢的變化,“五個結合”的具體內容或許會有變化,但有一條紅線始終不變:堅持統籌兼顧、兩手抓兩促進,將教育實踐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教育實踐活動與學習貫徹中央和省委重大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六個基本判斷”、增強貫徹的自覺性相結合,與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相結合,與落實依法治省綱要、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相結合,與深入開展“走基層”活動、抓好民生改善和扶貧攻堅相結合,與抓班子帶隊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五個結合”的原則和精神就是黨員干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行動指南。
(九)
成績,代表著過去。今天,我們尤須保持一份警醒:作風建設必須抓常、抓細、抓長,持續努力、久久為功。
剛剛召開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指出:“這一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基本結束了,但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的歷史進程永遠不會結束。”必須謹記,活動收尾絕不是作風建設收場,教育實踐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作風建設和踐行群眾路線的結束。教育實踐活動雖然取得顯著成效,但基礎還不穩固,一些深層次問題還有可能反彈,新情況新問題還在不斷出現,貫徹群眾路線、加強作風建設依然任重道遠。我們必須以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決心和毅力,把作風建設不斷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風轉變的好勢頭保持下去。
政貴有恒,治須有常。教育實踐活動有期限,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