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不等于“過關”
走不耳
“收官”是圍棋術語,指比賽經過開關延敵、中盤廝殺,到了“確立競逐邊界”的最后階段。現實中,通常表示某項工作接近尾聲。例如,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眼下就面臨“收官”。對此,常常聽到一些人發出感嘆:“總算要過關了!”言語之間,流露出長舒一口氣的味道。
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本是要對思想之污、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掃除。查擺問題竟成包含慶幸和得過且過意味的“過關”,不得不引人思考。
“收官”不是“通關”。“有數舟不行,必掘深河底,乃得通過。”而改進作風永遠在路上,沒有止境。雖集中整治告一段落,但并不等于就此大功告成,弊除垢清。其實,為了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走群眾路線,理當長期堅持,豈能一勞永逸?唯始終如一,才能“通則不痛”,清風徐來。“收官”不是“收關”。《說文》有釋:“關,以木橫持門戶也。”就是說,關乃門閂。“收官”不是說正好趁勢把門關上,反正“病在自己身上、外人不得而知”,把問題隱藏起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內部消化”就行了。相反,應把癥結搞清楚,以后方能處處有關勝似無關。
“收官”不是“闖關”。只有過關,才能闖關;老想闖關,甚至四處“公關”,本身就說明有問題,最后過不了關。“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即便過了這一關,未必能過下一關。更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就沒問題了。須知,闖關有術但有限,僥幸只會碰得頭破血流。即使“真的過了關”,也名實難符,就像“孫猴子的屁股”遲早有現出原形的那一天。
“收官”仍要“攻關”。收官,又即“官子的收束”,“官家”不認定乃“殘局”。痼疾頑癥不攻關,過不了群眾關,難過組織關,未必能完美收官。攻,擊也,治也!“行百里者半九十”。非傾其全力、擊其痛處、血戰到底,攻情關、破潛關、戰難關,不得過關。葉帥說得好:“攻書莫畏難……苦戰能過關!”
“收官”嚴在“把關”。“木之折也必通蠹,墻之壞也必通隙。”“過關”就是“度人”。不“過五關斬六將”,讓有“過關心理”的過不了關,縱容庇護人過關的收不了官甚至丟官,就不足以封蠹填隙。嚴把關,才能確保圓滿收官。
“收官”重在“守關”。“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屋子不掃蒙塵,鏡子不擦生垢。同樣,作風建設、正風肅紀只有進行時,沒有休止符。世無畢其功于一役之好事,一關好過,萬關難行。要過關,最根本最基礎的還在于要守好關。既監督別人過關,更在平時工作、生活中克顯關、防潛關、除險關,跑好自己這一棒,把好自己的關。理想信念不“缺鈣”,不得“軟骨病”,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破不了關。